SOHO改道 潘石屹加快規模化步伐
善走精巧路線的潘石屹開始朝他一向反對的方法論邁出了一小步
中國正在成為全球商業模式的溫室,但只有極少數公司如SOHO中國這樣具有真正的本土標簽。
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10年來將核心地段、設計時尚的寫字樓和商鋪,分拆賣給中國層出不窮的煤炭老板、小企業主和跨國公司的職業經理人,在投資渠道極為匱乏的中國,這一做法讓其成為最賺錢的房地產公司之一。而傳統上,這是一個極少數人才有資格玩的游戲:動輒以數十億資金將核心地段收入囊中,建起摩天大樓,持有收租,使之成為幾十年穩定收益的保證。在香港,這樣的公司是新恒基、新世界和長江實業等老牌地產商。
但SOHO的可持續性卻飽受爭議。散售模式注定了SOHO缺乏租金的穩定和持續性。加之即使如北京這樣的城市,優質地段也日漸匱乏,SOHO中國曾在2004年遭遇土地斷檔危機。而在2008年房地產市場蕭條年取得77億元的銷售收入,但因結算原因其上半年竟出現虧損。若項目儲備充分,銷售節奏統籌得當則不至于此。
8月18日,SOHO宣布以24.5億人民幣從摩根士丹利手中收購上海“東海廣場一期”,更名為“SOHO東海廣場”。這是10年來SOHO商業地產的首次離京目的地,也是潘回應SOHO能否規模化質疑的試金石。
SOHO商業地產的操作模式更像住宅,只不過其只賣核心城市的核心地段的商業物業,受買人也是中國最富有的階層。但若要保證持續性,SOHO也必須像土地大王碧桂園那樣擁有能夠持續開發的項目儲備;或者,潘石屹放棄這種模式,轉型為遲緩、笨拙,但足夠穩健的香港式地產大亨。
過去兩年中,潘石屹一方面利用經濟不景氣加快收購接近成品的樓盤,如朝外SOHO、北京公館、中關村SOHO以及東海廣場無不是即刻能變現的項目。這讓他看起來越來越像一個批發商;同時亦開始持有部分優質物業。不久前,SOHO退出前門項目得以持有5萬平方米前門商業物業,這將給SOHO每年帶來5億多元的租金收入。
SOHO已經與2007年初上市時大不一樣,其早期的設計感逐漸被快速收購和銷售稀釋,不過,“散售”這一核心模式并未改變(亦經過持有物業的補充)。很難判斷這讓SOHO模式變得模糊還是開始更加成熟。但這足以讓它比大多數商業地產活得更好。
“在北京市場上經過十年檢驗的經驗一定能在上海被復制。” 潘石屹在接受《環球企業家》采訪時說。SOHO在CBD開發的寫字樓出租率均超過95%,共有3000家公司、11萬人在SOHO項目中經營、辦公。
東海廣場堪稱“上海第一爛尾樓”,從1994年開發至今已經歷經6個東家,在潘石屹接手之時,該樓盤仍有法律糾紛尚未解決。而上海的商業地產氣候也不樂觀,甲級寫字樓的租金距最高峰已下跌兩成,而空置率則接近20%,是去年的3倍。SOHO東海廣場出租率約30%,簽約租客主要是跨國公司。
但潘石屹并不會接受現有游戲規則。SOHO將出租對象調整為中國本土公司。SOHO位于北京的寫字樓主要面向中國本土中小企業,成功抵御了金融危機對北京寫字樓的沖擊;更多的物業將一入既往地散售,其此前累積超過7000名的中國新富階層客戶約有一半會重復購買SOHO開發的物業。潘認為,他們同樣會對東海廣場感興趣。
對于習慣了與西裝革履的跨國公司代表談判的上海商業地產而言,潘石屹身后的數千名投資客猶如擠入沙丁魚罐頭的鯰魚。但東海廣場的收購資金僅占SOHO可以動用的資金約十分之一,潘石屹必須在規模化上走得更快。
(騰訊財經)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