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虧損后,上海家化重啟的機會在哪里
出品/壹覽商業
作者/李彥
4月25日,上海家化發布2024年年報。年報顯示,公司全年實現營業收入56.78億元,同比下降13.9%;歸母凈利潤為-8.33億元,同比大幅下滑266.6%,這也是上海家化上市來首次虧損。
這份年報是林小海上任后的首份成績單。2024年6月,前寶潔高管、阿里零售通負責人林小海正式接任CEO和董事長。壹覽商業曾在《上海家化破釜沉舟,林小海背水一戰》分析報道,他接手的是一個在渠道老化、品牌老化、利潤承壓中走到瓶頸的上海家化。
從資本市場的視角來看,虧損本身固然引人關注,但從這份年報中,的確能捕捉到一些信號,表明公司正在從過往的路徑依賴中脫身,嘗試重構新的增長邏輯。
對林小海而言,這是“清理戰場”的開始;對上海家化而言,或許也是邁向下一輪重啟周期的起點。
1
自上而下的“瘦身”
上海家化歸母凈利潤虧損8.33億元,乍看之下觸目驚心,但拆解來看,最關鍵的虧損原因,來自一筆歷史遺留的商譽減值。
根據財報披露,公司對旗下海外嬰童品牌湯美星計提了約6.1億元的商譽減值,占全年虧損的絕大部分。扣除這一非經營性損失后,上海家化來自主營業務的虧損僅約1億元。
2017年,上海家化斥資近20億元收購英國嬰幼兒喂哺品牌湯美星(Tommee Tippee),旨在拓展海外市場。然而,受海外低出生率、嬰童品類競爭加劇和經銷商降低庫存等因素的持續影響,湯美星業務收入及毛利同比下降,導致上海家化計提商譽減值約6.1億元。
通過這次減值,上海家化成功“瘦身”,為公司的戰略轉型和資源重新配置提供了空間。
如果說過去的上海家化,是一家在多品牌、多渠道、多投放上“攤大餅”的公司,那么2024年之后,它正在轉向“刪繁就簡”的思路:不再追求體量的膨脹,而是把組織和資源錨定在真正有成長性的單點突破上。
這一轉向最直觀的體現,不是利潤的回升,而是經營質量的回正。
上海家化的“瘦身”還貫穿了渠道調整,上海家化“瘦”了線下。2024年,上海家化整體毛利率為57.6%,同比下降1.4%。細分來看,下降主要來自線下渠道與海外業務,線上渠道、毛利率同比增長1.8個百分點至63.5%,營收占比提升至44.7%。
即便如此,從費用端來看,銷售費用同比下降約4.3%,管理費用下降約1.1%,均與收入下滑幅度(-13.9%)形成對比。這意味著,盡管收入收縮,公司并未被固定成本所“吞噬”。
我們注意到,公司未在任何單項費用科目上過度砍支,而是通過內部節奏重構來調整資源配置。例如,銷售費用主要通過渠道結構優化降低(如自營替代經銷帶來的回款效率提升),而非簡單壓縮投放。
從研發決策來看,研發端,上海家化未選擇削減研發支出以“自保”。2024年全年研發投入為1.51億元,同比增長3.1%。盡管原材料與能源成本波動,上海家化通過階段性原材料儲備與運營效率提升緩解壓力。2024年,公司整體營業成本同比下降11.1%,高于收入降幅(13.9%),表明制造端仍具規模控制能力。
人工與制造成本控制也較為有效,人工成本同比增長32%,但占比僅為18.8%,主要系產品結構變化與品質提升帶來的正常上漲。運輸成本同比下降6.2%,占比持平,物流效率穩定。
也就是說,上海家化雖在“瘦身”,但整體費用控制保持克制與理性,沒有一味壓縮支出,而是在收入下滑的情況下,維持了相對健康的成本結構和經營彈性。
2
運營思路的全面改變
從渠道、品牌、組織三個方面,具體看上海家化的布局及拿到的結果:
最先動刀的是線下渠道。年報數據顯示,2024年公司通過主動壓縮社會庫存、關閉低效門店,使百貨渠道庫存周轉天數由342天下降至89天,庫存結構明顯輕盈。盡管營收因此短期承壓,但長期積壓在門店端的低效資產終于得以釋放。
與此同時,線上渠道迎來重要調整。公司將過往依賴的經銷商代理模式,逐步轉為自營。在短期帶來退貨壓力的同時,也提升了對終端價盤、促銷節奏的控制能力。年末數據顯示,上海家化應收賬款同比下降34.3%,期末存貨下降13.3%,經營效率明顯改善。
在渠道“減負”之外,公司也補上了內容電商的短板。玉澤、六神、佰草集在抖音平臺的直播業務GMV分別實現三位數增長,線上業務整體收入同比增長10.4%,收入占比提升5.5個百分點。
品牌層面,林小海明確提出“品牌優先級”的分級管理策略,將六神和玉澤確立為第一梯隊。六神聚焦“大眾清涼”,圍繞夏日場景推出第二代驅蚊蛋等產品;玉澤專注敏感肌修護,在功效護膚與醫美術后賽道深耕。
第二梯隊如佰草集、美加凈,則在品牌老化與定位模糊之間尋找新的錨點。佰草集裁撤了百貨渠道大量專柜,僅保留約300個優質點位,并推出第五代“新七白”系列,試圖在“中式養白”中重建品牌話語權。
其他品牌如啟初、高夫被歸入創新事業部,通過細分人群、輕資產打法進行“賽馬機制”式的孵化。例如啟初新推出的青蒿面霜獲得市場正向反饋,高夫則圍繞控油祛痘重新定義目標用戶群,聚焦年輕男士賽道。
配合品牌矩陣調整,組織也隨之重構。2024年,公司重設三大事業部:個護、美妝、創新,并進行大范圍人事更換。其中,美妝事業部總經理、玉澤品牌總監等核心崗位均換人,同時引入珀萊雅前CMO葉偉擔任外聘顧問。
林小海曾在公開場合表示,自己找來的這批新的高管,都是自己“熟悉的人”,也是“一流公司的一流人才”。
作為戰略調整的重要一環,組織重構為業務聚焦和品牌優先級落地提供了支撐。盡管陣痛仍在,但從年報呈現出的經營質量改善來看,新團隊的方向初現成效,值得市場給予更多的時間與耐心。
3
2025:修復正在發生
2025年第一季度,上海家化依然沒有迎來反彈,但賬面下的一些變化,開始描摹出這家公司“從亂到整”的路徑。
公司主營業務的盈利能力仍處于收縮區間。2025年一季度,公司實現營收17.04億元,同比下降10.6%;歸母凈利潤2.17億元,同比下降15.3%。
問題出在哪?要控費用端依然不容易。雖然營業成本同比下降10.9%,與營收降幅基本同步,但銷售費用僅同比下降2.9%,管理費用和研發費用則分別增長8.1%、11.1%。也就是說,成本壓下來了,但品牌、組織、技術的支出并未立刻跟著“瘦身”。
但我們在一季度看到了好轉的趨勢:一季度,公司經營性現金流凈額為6.16億元,同比增長8%,創下歷史同期最高水平。這意味著,在營收下滑的同時,公司“賣貨的錢”抵扣各種而樣的成本后,依舊能“從客戶那收回真金白銀”,且數額還在變多。
細看結構:公司預付款項增長一倍至1.29億元,表明對部分關鍵原材料和供應鏈節點提前鎖量;存貨則降至6.46億元,連續兩個季度收縮,印證渠道“以銷定產”的策略已逐步落地;應收賬款較年初略降至7.52億元,說明銷售節奏趨于穩定,賬期未惡化。
對于仍在推進內部調整的企業而言,持續穩定的經營性現金流,是抵御市場不確定性、換取戰略節奏的重要“喘息窗口”。
資產負債表上,公司總資產較年初增長4.7%,達到104.16億元,歸母凈資產增長2.4%至68.5億元。這一增長主要來自貨幣資金提升(增長16.8%至6.43億元)與金融投資回升。
但值得注意的是,短期借款由年初的4900萬元大幅升至5.16億元。這一變化說明公司在運營維穩階段動用了更多杠桿資源,推高了短期償債壓力。同期,合同負債由1.16億元躍升至3.66億元,反映出預收訂單金額上升,雖是正向信號,但也需防范“訂單兌現”的節奏錯配。
整體看,公司負債總額上升至35.65億元,資產負債率仍處于合理區間,償債能力未出現明顯惡化,但“借短保流”的資金結構需要持續關注。
總體來看,上海家化的這份季報沒有帶來驚喜,但也沒有令人失望。利潤還在下滑,壓力沒有消除;但現金流在改善,資產結構更穩,短期內活力仍在恢復中。
對于一家剛經歷深度組織重構的企業來說,利潤不是最先修復的指標,節奏才是。目前的財務表現告訴我們,上海家化正逐步找到屬于自己的經營節奏:不盲目壓縮,不過度擴張,而是在“修正舊模式”的同時,探索新路徑的適應性。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