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狂歡后的冷思考:泡泡瑪特的IP生命周期之困
出品/三車財觀
從北京三里屯的盲盒機到上海南京東路的沉浸式旗艦店,從Molly的“無表情”風靡到元宇宙數字藏品的秒罄,泡泡瑪特用十年時間,將小眾潮玩推向大眾消費的舞臺中央,市值一度突破千億港元。從2022年營收不足百億到2024年突破130億元大關,泡泡瑪特僅用兩年時間完成了商業史上罕見的指數級躍遷。
這家以盲盒起家的公司,如今正以驚人的速度重塑全球潮流文化版圖。在越南河內的古堡主題店,年輕人排隊搶購限量版小野IP盲盒;巴黎盧浮宮的快閃店外,潮玩藏家用六種語言寫下“中國創造”的贊嘆。
財報里的增長密碼
在消費主義浪潮退去的年代,泡泡瑪特卻逆勢書寫增長神話。財報顯示,2024年,泡泡瑪特實現營收130.4億元,較2023年的63.01億元增長106.9%。這一成績背后,是泡泡瑪特對IP生態、產品矩陣與線上線下渠道的精準把控。
首先,泡泡瑪特營收的大幅增長,離不開其各IP系列的爆發。財報顯示,2024年,泡泡瑪特旗下四大頭部IP THE MONSTERS、MOLLY、SKULLPANDA、CRYBABY均實現超10億元營收,合計貢獻超76億元收入,占總營收比重達58.3%。其中,THE MONSTERS更是憑借“毛絨+聯名”的創新打法,實現單年營收破30.4億元,同比暴漲726.6%,成為現象級爆款。
更值得關注的是,泡泡瑪特有13個自有IP年收入破億,新生代IP CRYBABY的增速更是高達1537.2%,驗證了泡泡瑪特內容孵化的工業化能力。這種爆發并非偶然,背后離不開泡泡瑪特長期的研發投入,以及在全球建立的八大設計中心形成的創意矩陣。當傳統玩具廠商還在依賴單一IP時,泡泡瑪特已經構建起覆蓋全年齡段、全場景的IP生態體系。
其次,在傳統盲盒市場趨于飽和的背景下,泡泡瑪特主動調整了產品矩陣。具體來看,毛絨玩具異軍突起,為其營收增長做出了重要貢獻。財報顯示,2024年,泡泡瑪特毛絨產品營收為28.3億元,同比增長1289%,在總營收中所占比重達到了21.7%。與此同時,MEGA系列延續高端化路線,推出1000%限量款吸引藏家群體,全年收入16.84億元,同比增長146%。值得注意的是,積木新品類上市也取得了相當不錯的成績,顯示泡泡瑪特在拓展男性用戶群體的突破性嘗試。泡泡瑪特產品結構的調整并非簡單的品類疊加,而是通過大數據精準捕捉用戶偏好,將IP內核與材質創新、工藝升級深度融合的結果。
最后,渠道網絡的立體化擴張,同樣促進了泡泡瑪特營收的增長。財報顯示,2024年,泡泡瑪特在內地的零售店數量凈增38家,總數達401家;機器人商店突破2300臺。而巴黎盧浮宮旗艦店、越南巴拿山樂園主題店等地標性項目的落地,標志著全球化戰略進入新階段。這些渠道網絡的完善,也成了泡泡瑪特營收迅速增長的有力抓手。
全球化棋局的攻守之道
當國內市場滲透率接近天花板,全球化成為必然選擇。財報顯示,2024年,泡泡瑪的特海外及港澳臺業務營收50.7億元,同比增長375.2%,收入占比達38.9%。
一方面,泡泡瑪特在拓展海外市場時,采取了因地制宜的經營策略。據悉,泡泡瑪特將全球市場劃分為大中華區、美洲區、亞太區、歐洲區四個大區,每個區域設立獨立運營中心,讓當地團隊根據本地特色制定方案。比如,在法國,泡泡瑪特專門推出了法國限定款SKULLPANDA鏡中人;在泰國,泡泡瑪特與泰國當地知名藝術家Molly共同打造CRYBABY系列。這些策略讓泡泡瑪特精準匹配海外年輕群體喜好,受到了海外消費者的歡迎。
不僅如此,泡泡瑪特的海外店鋪選址參考國際大牌策略,巴黎門店入駐香榭麗舍大街商圈,紐約旗艦店進駐第五大道核心地段。這種與奢侈品店鋪為鄰的布局方式,既彰顯了品牌調性,也成功吸引了注重生活品質的中高端消費群體。
另一方面,出色的渠道建設也讓泡泡瑪特迅速為海外消費者所熟知。在線下渠道方面,泡泡瑪特在海外開設了眾多實體店與主題快閃店,這些店鋪通過沉浸式場景設計,打造出類似藝術館的購物環境,讓消費者在體驗故事場景中自然產生購買欲望。
在線上渠道方面,泡泡瑪特不僅建立了全球官網獨立站,還在多個主流電商平臺開設了店鋪,全方位觸達海外消費者。財報顯示,2024年,泡泡瑪特的海外官網收入營收同比增長1246.2%;Shopee營收同比增長656.0%;TikTok平臺營收同比增長了5779.8%。
高增長背后亦有隱憂

盡管泡泡瑪特在潮玩賽道一騎絕塵,但其并不能高枕無憂。
其一,泡泡瑪特面臨著激烈的市場競爭。當前,國內的競爭已從潮玩品牌擴展到互聯網巨頭。比如,2023年,名創優品旗下TOP TOY門店數突破500家,憑借低價策略和“IP+生活雜貨”模式分流用戶;字節跳動推出“抖潮玩”頻道,通過直播帶貨和算法推薦搶占流量;甚至瑞幸咖啡聯名LINE FRIENDS推出盲盒杯套,跨界分食市場。與此同時,細分賽道如BJD娃娃、GK雕像快速增長,吸引高端玩家,泡泡瑪特在中低端市場的統治力遭遇挑戰。
其二,泡泡瑪特面臨著IP運營難題。雖然泡泡瑪特擁有眾多自有及獨家IP,但這些IP的生命周期是有限的。與此同時,泡泡瑪特的部分IP大多靠造型吸睛,缺乏背景故事和文化內涵。消費者往往新鮮感消退后便不再關注,導致角色難以持續增值。
其三,泡泡瑪特面臨著出海難題。作為泡泡瑪特的第二增長曲線,海外業務在2024年取得了相當亮眼的成績。但不可否認的是,受多方因素影響,泡泡瑪特在海外市場也面臨著重重挑戰。首先是文化差異,在歐美市場,泡泡瑪特面臨文化接受度問題:Molly的“無表情”設計被部分消費者認為“缺乏情感連接”;其次,泡泡瑪特需應對樂高、Funko等國際品牌的擠壓,比如,Funko憑借漫威、星戰等IP授權,2023年營收超13億美元;最后,是供應鏈的把控。不同于國內市場,海外生產和運輸環節鏈條長,若預估銷量不準確,容易造成產品積壓。
泡泡瑪特的成功印證了“IP+場景+用戶”模式在Z世代消費中的爆發力,但其面臨的挑戰同樣嚴峻:如何延長IP生命周期?如何平衡盲盒狂歡與可持續增長?如何在全球化與科技化中找準節奏?潮玩行業已進入“無限游戲”階段,唯有不斷創新,方能守住王座。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