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儲會員店趨勢是共識,那為什么都做不好?
出品/聯商專欄
撰文/聯商高級顧問團成員 王國平
編輯/薇薇
不可否認,Costco進入中國大陸后,引爆了沉靜多年的倉儲會員店賽道。想當初國內物美、正大體系也曾覺得時間窗口已到,想打開倉儲會員店缺口進行突破,可惜沒有取得什么成績。山姆深圳店雖然做得很好,但一直被認為屬于行業“非主流”,直到Costco的到來,風向才得以真正轉變。
Costco的爆火,讓行業內看到可以通過仿制倉儲會員店模式來進行拉估值。于是有拉估值需求的企業都躍躍欲試進入倉儲會員賽道,心想萬一跑通了呢?帶著試一試的心態,各種風格的倉儲會員店如雨后春筍,甚至有的直接簡化去掉倉儲就叫會員店。
荒誕的是,這期間超市企業知道自己做的不是倉儲會員店,消費者也知道超市做的不是倉儲會員店,但企業希望投資人覺得他們做的是倉儲會員店。等一段時間的燒錢后,如果投資人沒“上當”,大多就玩不下去了。有些超市后來為何收攤不熱衷倉儲會員店,大致是這么個邏輯。
倉儲會員店的爆發是基于經濟、收入、生活方式與消費模式的一種再匹配,臨界點出現后有了倉儲會員店的生長土壤。但是,有土壤,不等于自然能做好。它涉及操盤路徑清晰度、操盤難度解構、財務投資規模等。操盤路徑不清晰,戰略反復搖擺,是行業通病。干個一年半載就撤退的很多,一頓操盤猛如虎,真正還在堅持的沒幾家。
一、“高仿”會員店四起
Costco、山姆走的是精選路線,強調定向客群的極致效率。
中國超市大部分一開始走的是泛客群,整個機制圍繞著泛客群來構建。商品、場景等都泛化。從泛客群走向定向客群,需要分幾步走?不清晰。幾乎每家在做倉儲會員店的都是對標高仿。關鍵高仿還仿不好。
從物業選址來看,Costco、山姆物業都是定制型,位置選擇交通通達性較好,以汽車時效作為輻射半徑圈客群。這套打法要求內容端要極具競爭力,才能驅動消費者主動驅車前往。超市選擇物業邏輯是周邊3公里半徑客群的綜合性便捷購,對于內容端要求不高,對于3公里半徑客群數量及質量要求較高,這樣有利于轉化。
一些超市在操盤倉儲會員店時提出把倉儲會員店開在市中心,利用超市物業改造成倉儲會員店,這樣方便消費者購物,就屬于利用超市思維邏輯操盤倉儲會員店,美其名曰創新業態,基礎邏輯就是搬貨賣貨邏輯,同樣的商品更貼近消費者更好賣。如果這個邏輯能跑通,沃爾瑪也就不用關店,直接搬山姆的貨就好了。或者說沃爾瑪也這么想過,這么干過,結果就是山姆單店坪效被Costco碾壓。
二、為何越做越迷茫?
不同模式需要不同思維邏輯打法,思維混亂,打法就會亂,很大程度會越做越迷茫。
在內容端來看,Costco、山姆有很強的護城河,這種護城河對于國內超市很難攻破,很重要的原因是思維固化和構建的鏈條體系不支持。大賣場是綜合型特性,商品端走泛人群,賣場業態發展時間較長,供應鏈被特定品牌及供應商鎖定,出現固化。如果不是新興崛起的賣場或老板及團隊有較強的意識,還是采用傳統的采購邏輯的話幾乎不可能突破這種固化。
如果要采用Costco、山姆的采購選品打法,整個供應鏈需要再造。以前憑單極能力,直接渠道對工廠,渠道商大部分沒有話語權,也不知道怎么對接,跑不通。國內的工廠是以規模化生產同質化產品壓低成本獲取利潤,沒有柔性特點,不會答應渠道商既要又要的要求。單獨開模要成本、設計要成本、研發要成本……價格還要比規模化產品更低,不現實。商超自有品牌通常是換個標簽,產品還是規模化的同質產品,只是采用現金買斷,價格比品牌商品有點優勢。
二、有彎道超車的機會嗎?
一眾會員店玩家如果沒有Costco、山姆那么多年的深耕信用背書,廠家不會買賬,也就沒辦法跟Costco、山姆拉平。不過Costco、山姆的缺點也很明顯,不夠在地化,不能推出更適合“中國寶寶”的產品。中國的供應鏈柔性變革,讓渠道商有機會獲得彎道超車的機會。現在產品研發可以外包、設計可以外包、制造可以外包,也有很多制造企業自己組局,可以實現一站式輕定制。
以前渠道商做倉儲會員店面臨的壁壘,很多都存在突破的可能,只是看渠道商能否使用及駕馭各項資源。當然,一下子要超越Costco、山姆也不現實,短期議價能力無法與其拉平。像胖東來的自有商品做得很厲害,也不敢輕易去碰歐盟標準。歐盟標準不是工廠生產不出來,而是綜合成本太高,需要分步驟完成,完成從接近→達到→超越的過程。可能再過5-10年,整體鏈條的每個環節都逐步提升,那時候很多商超自有品牌的門檻就是歐盟標準。
盒馬早年那么豐厚的實力儲備,喊出很多口號,但真正去碰倉儲會員店各鏈條時,一樣是困難重重。X會員店模式的探索,收獲的是經驗。在有盈利要求的情況下,盒馬也只能選擇已經跑通的商超模式和折扣模式進行加速擴張。盒馬X會員店摸索的自有品牌經驗,融入到商超和折扣體系。沒有足夠的資金和人力積累,在同維度去對抗Costco、山姆很艱難,還不如回歸自己已經建立優勢的維度來打。
寫在最后
市場都看到了倉儲會員店的發展趨勢,但都做不好,這不是單極的渠道問題,而是整體鏈條都不支撐,需要逐步突破,才能迎來銳變。
要有戰略上的持續定力,加上強大的組織能力,融合出更適合“中國寶寶”的產品,相信超過Costco、山姆只是時間問題。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