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臺互通之后,雙11增量就跑通了
來源/瀝金
不止拉攏消費者,今年雙11,各大電商平臺還要拉攏商家。
往年大促卷低價,“低價”“性價比”“底價”的詞兒滿天飛,平臺花式發放優惠券,消費者拿著計算器做著小學四則運算,和商家、平臺斗智斗勇。
今年就簡單多了,優惠券該發還是發,且發得更大、更多;與此同時,淘寶等平臺還不斷釋放為商家減負的信息,比如優化退換貨流程,特別是僅退款,還有補貼運費、優化售后等等。
看來價格戰都打累了,不如坐下來談談怎么做大蛋糕。
今年雙11最大的確定性增長在哪?在開放、在破壁、在互通。
9月底,淘寶全面開通微信支付;10月份淘寶引入京東物流服務,京東也將支持支付寶支付;最新消息是,菜鳥也全面接入京東第三方平臺。
在這屆雙11,我們看到了國內電商行業開放互通、重回理性。
天貓雙11營商環境溝通會 圖源:網絡
打通支付方式
先得打通思想
靠著淘寶在電商領域吃螃蟹,支付寶成功給用戶植入了在線支付的心智,但依靠強大的社交粘性,微信支付在下沉市場中相對更占優勢。
根據QuestMobile的報告,2024年8月,淘寶用戶規模約9.3億,微信用戶規模約10.6億。其中,微信獨占用戶中綜合電商用戶規模達1.9億,其中每月使用40次以上綜合電商APP的用戶達8610萬。
摩根大通的估計更加樂觀,發布研報指出這輪平臺間的互聯互通有望為淘寶帶來20%—30%增量用戶,總規模達2億—3億,還掏出幾十億元提高了持股比例。
這近2億的用戶,就是淘寶接入微信支付后可爭取的用戶增量。
從支付習慣上看,這1.9億微信支付用戶中包含了一大批消費潛力亟待挖掘的消費群體:下沉市場,或者說,縣城經濟。
低線城市和縣城的消費力,這兩年來喜茶、瑞幸的成功有目共睹。但因為微信支付往往是放隨時花的零錢,而支付寶用來放輕易不動的“大錢”,使用微信的門檻要低得多。
這些用戶不是沒錢,不是不會網購,只是缺乏渠道。
因此隨著支付方式打通,今年雙11,淘寶可能會迎來史上最多的購買用戶。
第一波開賣后的數據也印證了這個判斷。10月21日晚8點年天貓雙11正式開售,品牌商品開局即迎來爆發,174個品牌成交破億,超12000個品牌成交增速超100%,近6000個品牌增速超500%。根據洞見數據的測算,增量GMV樂觀估計可能達到兩萬億元。
另一方面,高質量的淘系流量,對微信也是極大的利好。微信支付能打通,微信生態自然也會沾光,商家在微信廣告上做投入不是難以想象的事情。
表面上看只是淘寶和微信破壁,實則是國內互聯網巨頭打通的先兆。平臺打通了,巨頭們想通了,業務鏈路就跑通了。
帶頭給商家減負
給增長確定性
今年還有突出變化的一個點,就是“給商家減負”。
比如關于僅退款政策。從年初關于僅退款的一系列爭議來看,對于消費者,上線“僅退款”確實有其合理性;但從全行業的情況來看,“一刀切”式的僅退款,事情做得有點糙。
怎么把高質量的商家和用戶篩選出來,設計更合理的判別機制,形成良性循環,需要智慧。
淘寶從今年8月開始,為此出臺了一系列的優化措施,淘寶的策略是,依據新版體驗分提升商家售后自主權,對優質店鋪減少或取消售后干預,還對“僅退款”異常行為識別模型升級。較高金額的僅退款申請直接進入人工審核,不合理僅退款數量銳減。
有數據顯示,新規則升級首周,平臺對“已收到貨僅退款”的介入減少20%,目前4.8分及以上店鋪占比已超36%。
為了降低商家的退貨成本,淘寶還推出了一個叫“退貨寶”的產品。根據測算,上線僅一個月,已有近100萬商家訂購,一周數據顯示,商家退貨運費成本整體下降23%。
當然公布的改進策略很多,但更重要的是,從中能感受到一種風氣的轉變。
那就是和消費者一樣,商家也是平臺發展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
平臺做出的努力,并不僅僅只是為了這個雙11,更是為了今后給商家創造更好的環境,獲得更確定的增長。
天貓雙11營商環境溝通會 圖源:網絡
回歸初心
沒有難做的生意
根據天貓的數據,2024年三季度新入駐品牌環比增長了70%,前三季度還有1700多海外商家在天貓國際開出中國首店。
商家正在用腳投票,表達對電商行業發展的信心。
雙11已經做了16年,早就從一場一家平臺手搓出來的品牌營銷活動,變成了全行業的固定狂歡。
雖然現在電商行業出現了增長困境,但只要平臺、商家與消費者的信心還在,行業就依舊有向前的動能。
今年雙11,很多人已經看到了一系列積極變化。
這讓人不得不想起創始人馬云說過的話,淘寶自己的使命就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這個雙11,不僅是淘寶,電商行業也正走在找回初心的路上。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