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的“月黑風高”,能給雙11打前站嗎?
出品/一刻商業
撰文/燕辭格
雙11還沒到,京東的“大招”提前亮相。
10月8日,京東商城啟動限時限量降價玩法“月黑風高”年度盛典,當日晚8點開啟秒殺搶購活動,為雙11提前“預熱”。有媒體報道稱,這場活動是由京東零售內部的一場緊急會議決定的,覆蓋商品范圍及降價力度均為全年投入力度最大。
“月黑風高”盛典活動,圖源:京東APP
在京東的發展歷程中,“月黑風高”意義非凡,曾由京東創始人劉強東親自提出并帶領團隊執行,為京東的早期電商轉型打下堅實基礎。另一方面,近年來電商平臺愈發重視雙11購物節,不惜投入巨額補貼,活動時間也愈發提前,競爭一觸即發。
一刻商業注意到,與此前京東發布會上提及的“10月17日開啟雙11搶購”時間點不同,“月黑風高”的海報底端赫然提示:“14日晚8點雙11現貨開賣”。
10月10日上午,京東官方微信公眾號推文稱“10月14日晚8點,京東11.11現貨開賣”,確認京東雙11開啟時間提前。
在雙11前端出“月黑風高”,京東到底有哪些打算?
月黑風高,京東要做什么?
說起“月黑風高”,不得不提到京東作為電商平臺在創業階段的發家史。
2003年,起家于北京中關村的京東經歷多年發展,仍只是一家擁有十幾家線下門店的數碼3C代理商,非典背景下,線下生意難做,老板劉強東恰好接觸到“電子商務”的概念。2004年1月,劉強東決定“背水一戰”,關閉全部線下門店,發力線上轉型電子商務,成立如今京東商城的前身“京東多媒體”網站。
“月黑風高”便誕生于2004年這個特殊的節點。在早期階段,剛剛上線的京東多媒體網站亟需打開名氣,需要有效的客群引流。
劉強東注意到,8點左右的下班后時段,是數碼愛好者們在論壇最為活躍的時間點,也常常出現有購物需求的網友發帖詢問。于是,他便帶領團隊推出了名為“月黑風高”的店慶促銷活動,用幾乎在成本價上下的商品售價,吸引用戶訪問網站蹲守“尋寶”。
京東多媒體早期團隊,圖源:京東官方微信公眾號
從結果來看,“月黑風高”迅速為京東多媒體網站積攢起人氣與“低價正品”的聲望。2004年之后,京東多媒體在2005~2007年發展壯大,隨即進軍上海、廣州,獲得風投資金青睞,在2007年更名為京東商城,以B2C電商巨頭的身份站上國內早期電商行業的舞臺中央。
換言之,“月黑風高”既是京東電商所有促銷活動的源頭、雛形,也為京東的電商之路奠定了堅實基礎,象征著京東對于正品、低價、服務等特質的重視。當電商促銷活動逐漸變多,“月黑風高”這一經典玩法一度偃旗息鼓,直到2023年才隨著京東大力推動低價策略重回臺前——每晚8點在京東APP搜索“月黑風高”進入秒殺頻道,便可參與搶購。
平時的“月黑風高”活動頁面,圖源:京東APP
回到當下,10月8日的“月黑風高”又與平時的秒殺玩法有很大不同。
首先,此次活動號稱“年度盛典”,覆蓋的商品范圍及降價力度均為全年投入力度最大,商品庫存數量、品類均有數倍~數十倍提升;其次,此次活動舉辦時間十分“趕巧”,恰好在10月17日京東雙11提前大促之前,宣傳海報上提及“京東雙11獻禮”“14日晚8點雙11現貨開賣”,結合此前“緊急會議”的內部消息,明顯是在為雙11預熱,試探市場反應并維持用戶期待度。
一刻商業關注到,京東旗下各平臺官方賬號都在7日左右提前為此次活動放出預告,在微博、小紅書等社媒平臺上,相關話題也維持著一定熱度,不少錯過活動、沒能秒殺成功的用戶都提前關注到京東雙11大促。
立足當下電商競爭,京東時隔多年搬出“月黑風高”的底牌,足以看出備戰雙11的決心,而“月黑風高”自帶的“低價”“正品”印象,也傳遞出京東此次雙11主要競爭策略的信號——進一步向走向“低價”。
今年雙11,京東壓力不小
相比往年,京東今年面對雙11的壓力只增不減。
8月,京東集團2024年第二季度財報出爐。財報數據顯示,京東當季錄得營收2914億元,較2023年同比增長僅1.2%,其中來自第一大業務京東零售的收入為2570.72億元,同比增長僅1%,來自京東物流的收入為442.07億元,同比增長7.7%,來自新業務的收入為46.36億元。
從盈利來看,京東今年二季度經調整錄得凈利潤145億元,同比增長69%,經調整凈利率由去年同期的3%上升為5%;錄得毛利459億元,同比增長10.78%。
在費用及成本端,京東今年二季度費用錄得354億元,同比增長7%,其中變動幅度較大的是營銷開支和一般及行政開支,分別同比上升7.3%到119億元,同比下降9.6%到21億元。此外,二季度營業成本錄得2455億元,同比減少0.4%。
京東2024年第二季度財務數據,圖源:京東財報
總體來看,將618電商購物節包括在內的二季度財務數據,明顯地反映出京東零售業務當下最大的難題:陷入增長困境。在費用端縮減行政開支的同時,面對消費市場相對疲軟,京東又不得不加大營銷投入。雖然凈利潤仍保持著增長,但營業成本的下降并不顯著,營收規模的增速差強人意。
近年來,國內電商行業增長放緩,市場進入存量競爭階段,如何在守住自家主場的同時,開拓新的增長點,成為電商平臺們桌上的新課題。不難理解,比拼履約、服務、商品品類、優惠力度等綜合實力的雙11購物節,愈發成為被電商平臺們看重的舞臺。
紅海之中,京東必須大力投入,才能成功從雙11中斬獲戰果。9月20日,京東宣布,10月17日晚8點搶先開啟雙11活動,較去年整整提前一周。10月10日,京東再次宣布將時間提前到10月14日。
京東宣布提前雙11活動,圖源:京東官方微信公眾號
在今年的雙11發布會中,京東將活動分為三個階段:10月17日到10月31日,現貨銷售搶先購;10月31日,通過“開門紅”“百元補貼日”消費紅包打開正式階段,經歷專場期;11月11日左右,達到高潮期“巔峰28小時”并隨后進入返場期。
雙11的戰火早已燃起。其中,快手放出雙11周期規劃,計劃在10月16日進入預熱階段,18日正式開啟活動,天貓宣布10月14日開啟第一波預售,20日零點進入現貨階段,抖音在10月8日便展開搶先購階段,直至18日開啟正式購,拼多多則宣布10月14日開啟雙11活動。
在眾多電商平臺中,京東的雙11玩法充分發揮自營及物流履約優勢,例如在搶先購階段便開啟現貨銷售,活動周期更加明晰、緊湊,與重啟預售機制、布局更多環節的天貓打出差異。
此外,“低價”也成為京東雙11堅守的另一條線。京東最新的“買貴雙倍賠”服務細則顯示,賠付比價范圍囊括拼多多、淘寶天貓等平臺價格,同款商品僅需商品銷量、評價均大于等于30條便可進行比價。
找來阿里合作,京東仍在尋找新增量
電商巨頭之間的斗爭曠日持久,當兩方均無法侵入對方腹地,“合作雙贏”便成為更好的思路。
近日,據晚點LatePost報道,阿里、京東正在走向互相開放。淘寶天貓即將接入京東物流,于10月中旬上線,而京東即將接入菜鳥速遞和菜鳥驛站。此外,京東商城還將接入支付寶支付。從合作消息來看,這些動作均將在雙11之前完成。
在電商購物節來臨前,淘寶商家獲得一項比較有保障的物流渠道選項,大大緩解了每年雙11運力有限導致的各類投訴問題,而京東則收獲了“物流最后一公里”問題上目前最有效、最廣泛的解決方案,降低了運力成本。
當基礎設施突破壟斷,電商平臺生態進一步交融,玩家們回到同樣的賽場,尋找新增量的京東不再向外求索,而是逐漸將改革的矛頭對準自己。在雙11發布會上,京東談及自營的時間變短了,在面向第三方商家的態度上,卻與老對手淘寶表現得同樣“不遺余力”。
2014年劉強東與馬云第一次碰面,圖源:京東官方微信公眾號
此次雙11,淘寶宣布將投入數百億資金,通過滿減、消費券、紅包等方式幫助商家觸達消費者,并通過退貨寶、零手續費、百億補貼返傭金等政策,降低商家運營成本,并為參加大促的商家免費提供“先用后付”服務,為相關商品提供專屬資源曝光。
而京東則全面取消雙11報名環節,自動給予符合規定的商家推廣、搜索流量支持,通過“廠貨百億補貼”、億級營銷補貼、10億直播補貼、廣告金獎勵等手段為商家引入流量,分別針對產業白牌商家、直播內容生態、廣告運營服務痛點。
此外,京東為商家后臺也完成一次全面升級,優化咨詢、發貨等傳統規則,推出品類特色服務產品、智能客服等八大核心服務工具,提供京東數字人免費15天、退換貨保障、物流權益等福利禮包。
京東提出,將為商家實現“流量更多、運營更快、服務更好、成本更省”的生態服務,計劃在雙11期間推動“日銷破萬”的小微商家數量增長超2倍,推動銷售破500萬商家數量同比增長超50%。
京東雙11商家扶持目標,圖源:京麥商家中心
為何商家的爭奪戰成為兩大傳統電商巨頭競爭的暗線?為何以自營起家的京東如此重視第三方商家?
答案首先關乎增長。在消費市場相對疲軟的當下,第三方小微商家代表的下沉市場成為“香餑餑”,以白牌商家起家的拼多多為例,2024年第二季度錄得營收970億元,同比增速高達86%,與增速步入個位數時代的淘寶、京東形成鮮明對比。
而增長的表象又指向平臺形象、銷售策略的差異——拼多多在消費者心中樹立的“低價”形象根深蒂固。唯有第三方小微商家的繁榮,才能與前者的低價進行競爭,這是京東不得不承認的答案。
如今,京東向當年飛速增長的自己“取經”,以“月黑風高”活動代表的“低價”標簽浮出水面。從“月黑風高”到雙11,京東正試圖重新建立起“低價”的印象,自然困難重重,但結果如何,仍需在雙11的硝煙中反復觀察。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