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國家機構改革利好中國流通經濟
圖為原商務部部長助理黃海先生
經濟危機對中國的出口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中國經濟的負增長一直持續到現在。目前,有哪些新的政策法規出臺?未來流通企業的走向如何?原商務部部長助理黃海先生發表了題為《我國流通經濟形勢的分析與展望》的演講,以下為演講內容:
黃海:參加這次會議我非常高興,因為其中很多企業我十幾年前就去過。利用今天的機會我想根據會議主題,講一下合作發展,化危為機的話題,F在企業面臨三大壓力,一個是市場的壓力,一個是責任的壓力,第三個壓力就是競爭的壓力,特別是面臨入世之后。
關于市場的壓力我就不多講了,世界金融危機之后對中國最大的影響就是出口的影響,外國都認為中國是入世的最大收益者,其實不是這樣的。這次經濟危機對中國的出口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一直是負增長,到現在沒有扭轉過來,由于出口是負增長,帶來的第二個影響就是圍繞著出口的工業也受到的巨大的影響。工廠倒閉,工人減薪,這個壓力是直接的。從目前來看按照我們總書記和總理的說法,現在世界金融危機仍然沒有看到很明顯的好轉。美國的銀行雖然開始還錢,但是是因為他們不愿意受政府的管制,美國的失業率創造了25年的最高,說明美國未來的消費前景不容樂觀,歐洲肯定是負增長,明年還可能繼續,F在我們的幾大貿易伙伴當中也就是日本會有所增長,不過預測也只有1% 。因此這樣就導致我們國內市場的巨大壓力,比如說收入減少,商品外銷轉內銷,這是國內市場的壓力。
第二個壓力是責任的壓力,為什么要說這個責任的壓力呢?實際上中央在1997年就提出了擴大內需的戰略方針,大概是在亞洲金融危機之后,但實際上我們回頭來看,這十幾年來我們擴大內需的重點是在擴大投資需求上,也是靠擴大投資需求擴大內需。而這次經濟危機以后,我們出口萎縮,投資面臨很大的壓力,往哪投?會不會造成重復建設?因此中央把擴大消費需求作為重點,而在擴大消費需求當中把擴大居民消費作為重點,中央講擴大內需講了十幾年,到現在才算是明確提出來,在消費需求中,以居民消費為主。我想這是得來不易的,也給我們商家帶來了責任壓力,F在經過了五個多月的努力,應該說現在看來由于我們的外需量太大,我們內需現在確實是難以補上去。所以大家可能也注意到了,前不久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再次提高出口退稅率,剛才我們的書記市長也講了,這就是我們面臨的責任壓力。
第三個壓力就是市場競爭壓力,因為一會兒郎咸平教授會專門講這個問題,我就不多說了。下面我想談一下商業發展的機遇,所謂發展的機遇,我也想從三個方面講,第一個就是中央重視,這一點來說我前面也談到了,因為中央一直講擴大內需,實際上到現在才明確提出來。胡錦濤總書記在今年春天的時候說過,要堅持擴大內需為主和穩定外需相結合,采取更強有力的措施擴大國內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在今年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工作要點中,以往這種要點都是很簡略的,消費一般在里面都基本上排不上號的,但是今天的工作要點就把總書記這段話寫了進去,所以我覺得應當說今年中央的重視確實是前所未有的。而且這個重視不光體現在講話文件上,也體現在具體的措施上,比如說中央的推進加大了對社會保障的投入,這個我覺得對擴大消費是治本之策,除此之外中央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關于衛生體制的改革,很多人把這次改革看成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改革之一。外界指出醫療體制改革可能是啟動中國個人消費的拉手,因為我們今年第一季度銀行存款和去年相比,同比增加了25000億,為什么現在銀行存款還在增加?就說明大家現在還是不敢花錢,這和社會保障制度有很大的關系。大家也注意到了,前不久中央政治局學習專門學習了有關的政策,我覺得中央對擴大消費確實是非常重視。
過去很多人認為商業就是市場競爭,不需要支持,2000年之后中央對商業這塊基本上沒有什么財政支持,經過了一年的努力,國務院頒發了搞活流通的七條意見,20條措施,含金量最高的是最后一條,就是建立中央財政農村物流體系專項資金和促進服務業發展專項資金。我前面說了,自從2000年之后中央財政對商業發展不再投入,后來薄熙來同志當商務部部長的時候搞了13項重點工程,什么品牌萬里行,實際上這些錢用的都是外貿的錢,經過我們的努力,我們建立了很多的專項資金,數額非常大,遠遠超過過去一年的總合。財政部商務部也發了文件,要支持農業生產資料的體系,支持雙進工程,支持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支持流通領域服務體系建設,放心肉服務體系建設,支持應急商業代服體系建設,還包括二手車和報廢車等等一共十幾項工程,這個支持力度是非常大的,大家可能知道,最近為了推動家電汽車的銷售,又推出了以舊換新。
第三個方面的利好消息就是機構改革,因為原來的機構改革是比較混亂的,地方機構比較亂,有叫商務廳的,有叫商委的,不統一,影響了商業的發展。本次機構改革以后,全國基本理順,全國在省一級只有兩個例外。一個是遼寧,他把商業廳改成服務業代理會,還有一個是重慶,他仍然保留了商委,除了重慶和遼寧之外,其他的省級的商業主管機構都統一了,這是我講的第二個問題。應該說經過努力,今年從前四個月來看效果還是不錯的,今年1-4月全國的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了15%,剛才我聽書記講仙桃發展的更快,20%以上,但是今年物價是負增長,去年的物價指數比較高,如果扣除了物價因素之后,今年4月中國的零售品總額同比增長了16.3%,這就是改革開放以來僅次于1985年,應當說擴大內需還是取得了重大的成功。今年第一季度,如果按照三架馬車對GDP的拉動來看,今年消費拉動了GDP4.3個百分點,投資拉動了2個百分點,出口是負的0.2,所以國務院今年上半年對商業的貢獻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第三個問題是幾點建議。一我覺得還是要堅定信心,振奮精神,應該說目前黨中央國務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已經取得了成果。第一季度我們的各項經濟指標在全球領先,我們的這些數據公布之后全球的一些大公司都調整了對中國的預計,所以我們還是要堅定信心,振奮精神。第二點建議我覺得就是要爭取政策,增強實力,因為我前面也說了,今年對商業的支持政策是空前的,數量是大大超過今年的組合,而且中央還推出了新的政策,比如家電以舊換新,一下子增加了70個億,所以我覺得我們只要是能夠認真的落實這些政策,對我們企業來講都是有很大的幫助的,去年130號文件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但是落實得不是很好,當然這并不是因為政府不積極,是因為一些細則上的完善,從企業上也一定要去爭取,因為這種政策上的支持應該說還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支持。2000年之后,經過我們爭取,國家經貿委在01、02年的時候有一個計改貼息支持,實際上就是對企業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們講企業的第一桶金是靠自己,而政府的這一盆金也是要爭取的,不要白不要,我們不差錢,好的政策,好的項目國務院堅決支持,我也希望我們在座的企業能夠認真的研究一下如何增強企業實力。
第三點就是如何創新企業營銷,這個確實沒有什么現成的經驗,需要大家各顯神通,比如北京前幾個月搞的一個外貿轉內銷,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商務部在轉銷會上也搞了外貿對接,雖效果不是很理想,但畢竟是個開頭,還有一些地方政府發了消費券,我覺得這些辦法得值得鼓勵,即使這個東西不太準確,或者效果不是很好,我覺得也應當支持。目前我個人覺得我們現在的理論對創新支持不夠,鼓勵不夠,指責太多,一個東西出來了不是很多人說它好,而是挑毛病,特別是在網上,基本上全是否定,這種現象在當前環境之下對企業的發展是不利的。所以我們希望各位媒體能夠鼓勵創新,總書記都講了要鼓勵創新,我今天本來拿來一個PPT,可惜看不了,比如說杭州政府搞了消費券,這個效果非常好,他把消費券發給中小學生,這里面有很多的農民工子女,效果非常好,發完之后一個月里面使用了93%,說明大家還是缺錢,而且這些錢花在哪兒呢?90%都花在超市里了,超市買什么商品呢?食品。杭州還有一點,鼓勵買本地家電,只要買本地加電補貼18%,導致本地家電脫銷,當然也導致了很多的問題,就是引發了一些混亂。
第四個建議我覺得就是做大做強,現在確實在金融危機情況下企業面臨新一輪的洗牌,在新一輪洗牌的情況下,我覺得一些有實力的企業應當抓住機遇,通過資產經營,把自身做大做強。如果中國沒有一批中國本土的商業企業,那我們說要調整結構,擴大內需,都是很難落實的。其中特別是王副總理,去年的11月我向國務院報了一個關于擴大消費的建議,王岐山副總理,溫總理都做了批示,王岐山副總理批示的是,要在多年工作積累的基礎上,抓組織建設,形成流通領域的爆發效應促進消費。我覺得這個話說得非常好,沒有否定歷史,又抓住當下,因此今年1月份我們開商務工作會,部長也說了,要形成流通領域的爆發效應,這其實就是王岐山副總理的批示。
第五點建議就是關于零售商供應商抱團共贏,這個問題最近反應比較突出,國務院的領導同志現在到地方企業開座談會也常聽到企業訴苦,我個人感覺商業企業零售企業的門檻是有歷史原因的,并不能簡單的說成是亂收費,因為現在已經成了零售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了,我不認為我們零售企業完全是靠收費來得資源,而不是靠牟利,誰都希望靠牟利。但是這個問題不是三言兩語能夠說清楚的,還是希望能夠有一個完善的規章制度和誠信,在供應商和超市之間建立一個很好的平臺。最后我覺得在當前的情況下,我覺得作為企業家,應當具備一種什么樣的精神狀態呢?我概括為三心,第一個信心,溫總理說了,信心最重要,第二個恒心,積少成多,集腋成裘,逐步逐步的積累。不要因為利小就不做了,第三個就是匠心,一定要創新,所以我覺得目前的情況下,對企業家而言就是這三心最重要。由于時間關心我簡單的說到這里,謝謝大家。
(聯商網現場報道)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