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度中國連鎖業十大事件
來源:
聯商網
2006-11-01 10:25
■政策法規規范零供交易市場
2006年7月13日,《零售商供應商公平交易管理辦法》和《零售商促銷行為管理辦法》經商務部第7次部務會議審議通過,并經發展改革委、公安部、稅務總局和工商總局同意,分別自2006年11月15日和10月15日起施行。商務部還將會同發展改革委、公安部、稅務總局、工商總局等部門建立全國打擊不規范促銷專項行動部際協調小組,組織開展“整治商業零售企業不規范促銷行為專項行動”。
點評:國家5部委聯合公布的這兩項法規,將在規范零售商與供應商的交易行為,維護公平交易秩序,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方面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說明政府在零售行業方面的法律法規日益完善,同時也表明政府對零售行業的重視。
■國美永樂合并重洗家電連鎖牌局
4月19日,大中和永樂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其核心內容是“在約定期限內通過股權置換的方式實現股權合并”,并計劃在一年內全部完成。
7月25日,國美宣布以52.68億港元“股票+現金”的形式并購永樂90%股份。黃光裕將持有新公司51%的股份,陳曉透過合并公司和管理層持有12.5%的股份,摩根斯丹利持有2.4%左右。
點評:國美并購永樂是中國家電連鎖業歷史性的一幕,也正式揭開了“大魚吃大魚”的序幕。有人說此舉改變了中國家電連鎖業市場諸侯混戰的狀態,初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然而,并購最終能否成功,還要看黃光裕與陳曉能否在企業的目標追求與戰略思維上真正達成共識,能否奠定企業高層穩定的“陰陽二元結構”。
■百思買收五星顯外資戰略之變
2006年5月29日,百思買收購五星的合資公司新五星電器合資公司注冊資金為9.45億元人民幣,仍將繼續以五星品牌經營。2006年8月5日,百思買五星電器公司出資1.2億元人民幣重金打造的西部旗艦店將在成都市八寶街盛裝亮相。百思買進攻西部戰略正式拉開序幕。
點評:百思買憑借雄厚的外資背景與擁有150家門店的五星電器達成交易,將有助于百思買進一步進軍中國市場。這也加速了國內原有家電經營格局的變革,刺激了國美與永樂合并的進程。
■向“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要質量
商務部大力推進的“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計劃用3年時間培育出25萬家左右的“農家店”,形成以城區店為龍頭、鄉鎮店為骨干、村級店為基礎的農村消費經營網絡。今年6月,商務部撥付了2005年“萬村千鄉市場工程”項目補貼資金2.04億元,8月預撥了2006年“萬村千鄉市場工程”項目80%的農家店補貼資金3.29億元。并實施質量回訪制度,堵塞漏洞確保“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的實施質量。
點評:商務部對“萬村千鄉市場工程”投入的政策支持、資金補貼無不顯示出國家大力推進“農家店”的信心和決心。而這一工程自實施一年多以來,所取得的成績也沒有辜負商務部“百姓得實惠,企業得市場,國家得民心”的美好愿望。
但是,為騙取資金盲目發展加盟、個別政府監管不嚴的現象也在呼喚政府部門的監管盡快到位。齊抓共管,查漏補缺,與這些政策支持同樣重要。
■銅鑼灣冒進終致內傷發作
2006年4月,銅鑼灣因資金鏈緊張而將位于深圳總店華發北銅鑼灣易手京基集團。截至今年上半年,已有80%的銅鑼灣百貨店暫停營業。2006年5月起,印尼第一大財團力寶集團開始全面入主銅鑼灣,力寶集團在銅鑼灣百貨首期注資1億元,控股比例達51%以上,未來兩年內還將分期投入10億元。
點評:銅鑼灣以自營、合作的方式迅速在全國擴張,不僅導致人才培養和內部管理跟不上,更導致了銅鑼灣集團資金緊張。跑馬圈地的輝煌表象掩蓋不了內部管理的薄弱和空虛,前期的策劃招商,后期的運營管理,任誰都無法忽略。銅鑼灣的“快進快退”也給一些年輕的中國零售企業敲響了警鐘。
■家世界賣“家居”逃離資金泥潭
自2005年3月被媒體暴光大量拖欠供應商貨款后,家世界的輝煌繁榮就如明日黃花。而這種狀況隨著日益緊張的資金鏈而越發嚴峻,2006年更是不斷暴出因資金緊張供應商停止供貨登門討賬的事件。
為解決資金問題,2006年9月中旬,全球最大的建材超市家得寶收購天津家世界家居建材超市正式簽約,家得寶將以現金支付方式收購家世界家居多數股權,從而取得家世界家居的控股權。此項收購目前正在審批過程中。
點評:為解決擴張過快出現的資金問題,杜廈欲融資上市,并為上市重金聘請精英團隊、加速擴張、宣傳造勢,不曾想基礎不牢、盲目擴張反倒使上市無望,更在資金短缺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一方面,本土企業盲目擴張造成的人才、管理、培訓、資金等多方面的困境與瓶頸暴露出家世界在運作經驗和資金實力方面的缺乏。另一方面,外資建材超市的強勢入境,國內建材超市在建材市場與外資建材超市的雙重壓力下,危險不可謂不大。
■政府“有形之手”再促新光明成立
2006年8月8日,備受矚目的上海光明食品(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掛牌成立,百聯集團總裁、聯華超市董事長王宗南出任該集團的掌門人。2006年4月,原百聯集團董事長、百聯股份董事長張新生調任上海市經委副主任,其職位由原寶山區區委書記薛全榮接任。
點評:新光明集團的組建具有極強的政府行為和行政推動的色彩。作為上海國資改革另一重組案例的百聯集團,在完成了第一百貨和華聯商廈兩家主業和資產都很類似的上市公司的吸收合并之后,一直未有進一步消息,集團高層也已發生重大人事變動。而新光明集團的整合難度和不確定性顯然比百聯有過之而無不及。值得深思的是,新環境下的百聯和新光明模式本身,這樣的重組能否達到預期目的,能否走向光明?
■沃爾瑪雙管齊下加速中國擴張
一向“循規蹈矩”的沃爾瑪今年終于不再平靜。先是一改多年強硬作風,打破其不建工會的慣例,在全國30個城市中的62家沃爾瑪分店中全部建立工會組織。
2006年9月,沃爾瑪又首次以收購方式趕超它在中國的老對手———家樂福。先以2億美元的代價將好又多30多家直營店納入旗下,由此取得好又多25%的股權,也由此將以近百家門店的網點資源成為中國門店數量最多的外資企業。3年后,待好又多剩余門店改造完畢,沃爾瑪將以8億美元追增好又多26%的股權,并將以51%的總股權控股好又多。
點評:在中國10年的厚積薄發后,沃爾瑪終于胃口大開,首次以資本運作方式在中國大展拳腳。一方面,努力接受有中國特色的工會模式,改善以往僵持局面,樹立良好形象。另一方面,迅速“攻城略地”,一舉吃下多年要賣的好又多。然而,好又多不合理的資產結構、龐大復雜的組織規模,能否被沃爾瑪順利消化、吸收,仍待市場的檢驗。
■武商上演股權之爭
百大控制權爭奪戰的硝煙還未退去,4月13日,此前宣稱“未考慮過G武商控股權”的銀泰系開始發難。在連續增持后,銀泰系持股比例達到18.11%,首次超過武漢國資,明確指向控股權,雙方正式開戰。此后,雙方分別增持武商股份,武漢國資目前勉強保住第一大股東地位。
而在9月21日的臨時股東大會上,由銀泰發起的提租議案得以通過,給武商下屬公司武廣提出新的難題。
點評:武漢國資委與銀泰系此次圍繞著武商進行的股權之爭是一場國有資產與民營企業在資本市場上的正面沖突。在這場角力中,需要反省的是武商主體出資人在面臨銀泰步步緊逼時的被動和無奈。
而零售業并購事件的并購雙方不再一對一的友好談判后簽署協議,而是通過證券市場的一系列手段,資本直接對零售業上市公司控股權進行全面滲透拿走話語權。不管這種收購是惡意還是善意,都值得目前正活躍在資本市場的零售企業高度警惕。
■衛哲轉行凸顯零售業高層危機
百安居(中國區)總裁衛哲7月28日正式提出辭職,將離開百安居加盟中國最大的互聯網集團阿里巴巴公司。
自2000年加入百安居中國任首席財務官,2002年升任總裁至今,衛哲和他領導的團隊締造了百安居從1個店到51家店的成長神話,特別是2005年成功收購最大競爭對手歐倍德后,其中國建材超市領頭羊的地位已無人可撼。
點評:自去年百安居收購了歐倍德在中國的業務以來,國際零售企業在資本運作方面動作密集。家得寶、美國勞氏都在尋找進入中國的途徑,并購將是它們最希望選擇的方式。衛哲的離開,多少有一點不愿看到自己一手打造的大好河山拱手讓人的悲觀色彩。激流勇退,在巔峰時期轉投他人門下,不失為一個職業經理人在資本決定話語權時無奈的美妙轉型。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