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數據分析,自2014年以來,杭州已有多個商業項目經過內部調整或轉型,并重新對外營業。其中,西湖銀泰城(原名為銀泰西湖杭州西湖店)為杭州首個成功轉型的商業項目,且成為行業內的典范。2014年8月,開業了近6年的銀泰百貨杭州西湖店,對外宣告閉店修整,于3個月后,重新以西湖銀泰城的形象對外開放。由傳統的“銀泰百貨”轉型為“購物中心”,項目的定位也更加精細化——主攻85后年輕家庭和本地女性市場。對零售業態進行篩選和品牌調整、增加餐飲及休閑娛樂業態的占比,通過提高項目內部的體驗性、重點打造公共休息區,提升客戶的體驗感和空間感。
隨后,運河上街、西田城、新元華的“規劃調整”,萬象城、萬達廣場“百貨撤場”,銀泰百貨武林店與杭州百貨大樓“合并”,湖濱銀泰集結四期更名為in77……同時,還有多個商業體如來福士廣場、高德置地廣場、西溪海港城、杭州大廈501城市廣場等原定于2015年開業的項目,不約而同地推遲到了2016年或2017年初開業。杭州各大商業項目不同程度的調整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真相?
基于數十年的商業地產運營經驗,以及敏銳的市場洞察力,筆者總結為四大原因:分別是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消費者消費觀念及消費習慣的改變、品牌收縮戰線導致招商難度加大、嚴重同質化的商業怪圈。
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
2013年起,杭州就開始大跨步邁入綜合體時代,購物中心四面開花,且體量都不小,十幾二十萬方的項目比比皆是。杭州雖然綜合體項目的發展時間較其他城市晚,但其發展速度是有目共睹的。從無到有到富足,一些板塊的商業集中供應得有點猛,尤其是城北、城西板塊。
根據研究數據顯示,杭州市區(富陽、蕭山、下沙未統計在內)商業體統計近60個,包括城市綜合體、商業綜合體、購物中心、商業街(社區商業未納入統計范圍),其建筑總規模超過1000萬方,而商業經營面積也接近600萬方。此外,杭州最初規劃近100個綜合體,現在也只實現了其中的一半。可想而知,未來杭州的商業市場將面臨如何緊張而激烈的競爭局面。
在2014年下半年,下沙寶龍、萬達、集盒、水晶城、中大銀泰等接連開出,令杭城商業格局發生了重大的改變。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計劃在2015年開業的項目,將開業時間推遲到了2016年,當然其中也有地鐵建設帶來的工程進度影響,以及經濟大環境不景氣帶來的資金問題等因素。
消費者消費觀念及消費習慣的改變
時代在不斷向前推進,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也在不停地改變。更重要的是,互聯網的介入,使得網購成為了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這也影響著線下實體商業的變革。商場不再是一個簡單功能的購物場所,而是更偏向于“社交功能”的消費場所。對于這一論點,鴻偉摩爾楊董事長提出,“試想,一個購物中心,有服飾零售、餐飲或咖啡、電影院、兒童游樂場所等,年輕人約著朋友,或者周末家庭聚會,一逛就可以是一整天。不同于單純的百貨商場,除了買衣服,就只能買衣服,其他更多的體驗都沒有,甚至逛累了都沒有一個歇腳喝咖啡的地方。這樣的場所,必定是要被社會給淘汰的。”
同時,實體商業受到電商的沖擊之大,他們也開始思考,怎樣的業態能夠吸引人流并提高消費者粘性?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企業不得不認真反思,商場人氣低迷、商家接連關店,使他們認識到必須要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調整和改變自己了。而新的商業項目,也更加謹慎,檢驗自身的定位是否準確,在未來的經營過程中是否能獲得消費者的忠誠度。當然,最重要的點還在于,能否長期盈利。
品牌收縮戰線導致招商難度加大
在這些原本計劃在2015年開業的項目中,有不少負責人士表示,品牌資源上的匱乏及招商難度之大。西溪海港城首當其沖,據其最初的規劃,是在主體購物公園中納入城市精品奧特萊斯,但據說最終招商沒能成功,這個方案只好作罷。再加上該項目幾經易主,工程更是一拖再拖,“被動地”延緩開業時間。
另外,也有項目人士提出,“現在經濟大環境不好,不少品牌開店都會非常謹慎,尤其是一些大品牌,決策更加理性,在選址等方面的要求都提高了,項目的招商難度會更大。”不少品牌從14年開始就在收縮開店計劃,以綾致時裝為例,去年有消息稱其在內部下達命令,杭州地區當年不再開新店,而且月銷售低于10萬元的店都被關店。在這種趨勢下,當同一個區域內開出好幾家購物中心的時候,它還可能每一家都進駐嗎?
筆者指出一個關鍵點,“優質品牌資源一直都是稀缺的”。而且,現在的招商,是雙向選擇的時代,購物中心也不再所有絕對的主動權。再者,購物中心的數量急速增長,對于品牌來說,他們有了更大的選擇余地和更多的話語權。
嚴重同質化的商業怪圈
步入電商時代的人類社會,體驗式、服務性行業成為商業地產的主要承載平臺,其中,餐飲業成為今年商業地產招商項目中最重要的行業。而且,當信息和物質豐富至觸手可得時,“趣味”才是現代人的追求——體驗有趣的經歷,購買有趣的東西,成為獨特而有趣的人。
在2016年即將開業的國大城市廣場,其相關負責人表示:“有視野,懂品質,有追求,懂生活的現代人是我們的主力目標客群,國大城市廣場所有的業態和品牌組合,都只會用有趣這一個維度來衡量。”據悉,28層建筑體中地下二層到十一層是商業部分,購物中心面積達到6萬余平方米。項目的一個很大特色是八樓以上都能看見西湖,高樓層店家都將利用這一特色加入觀景元素。而與之在地理位置上相抗衡的嘉里中心,其最大特色莫過于“校園式”中庭采用的設計,整個項目沒有具體邊界,從延安路、慶春路、長壽路等各個方向都可以進入。同時,1700個地下停車位的設置在市中心也堪稱罕見。
擁有雙地鐵良好區位的杭州大廈501城市廣場,則結合“現代生活方式中心”的定位,在三層引入室內樹屋、云朵、游樂空間、兒童餐廳、英語教育、母嬰生活館等,全面滿足孕媽咪以及兒童全方面的生活、游樂、學習、社交需求,緊密貼合定位主題。
筆者強調,無論是餐飲、兒童體驗,還是影院、酒吧、KTV娛樂,或者是引進免稅店、快時尚品牌等,這些都是在為商業項目的體驗度加分。但是,杭州的整個商業地產市場,其實還是趨于一致的,在體驗性項目的引進上,都大同小異,逃不出“商業同質化”這個怪圈。因此,商業在真正思考主題和差異化的時候,應該要落到實處,不能僅停留在概念上。而項目的定位,應重視“精細化、市場化、需求化”,鎖定準確的目標市場,提出最有效的規劃方案。
筆者楊建偉先生,鴻偉摩爾創始人,中國商業地產聯盟專家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