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遜近期發布的財報數據顯示,公司的稅收較去年同期的206億美元增長了20%。但公司利潤凈虧損4.37億美元,比分析師預期的還要糟。
有分析師大膽的指出:從企業的虧損來看我們要擔心的并不是亞馬遜是不是一個巨大的“龐氏騙局”,而是你對其CEO 貝佐斯的信任度有多深,你愿意為它的未來宏偉商業版圖等多久。
像很多新興企業一樣,亞馬遜不看中盈利,而諸多有遠見的投資者也不吝嗇為其投錢,但就今年的股市來看,亞馬遜股價已經跌了20%,表現相當糟糕。
客觀的看,亞馬遜是全美最有野心的科技公司,但盈利最少這個問題著實讓人們感到困惑。
亞馬遜CEO杰夫貝佐斯在網站上獲得大量利潤的同時,也會把盈利的每分錢,甚至更多的資金花費在全球基礎設施項目的不斷建設上,這樣才能在殘酷的網絡零售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為了征服全球電商界,亞馬遜以殘暴著稱,除了自己的消費者它對所有合作商都刻薄小氣。亞馬遜向來崇尚“顧客就是上帝”,但對待它的競爭對手、供應商甚至員工都是業界出了名的惡劣。
《新共和》雜志編輯富蘭克林福爾認為亞馬遜就是要做壟斷。如果他拓展自己的視野,他會發現亞馬遜仍與其他世界商業巨頭進行著激烈的競爭:沃爾瑪的市場價值比亞馬遜高出1000億美元;阿里巴巴,作為一個中國版的易貝和亞馬遜的混合體,剛擁有了全球最高公開招募股份。因此并不能說亞馬遜是一個壟斷企業。
亞馬遜在電子書出版領域占據著龍頭的位置,雜志編輯指出它支配了美國大約40%的圖書市場。
但是如果亞馬遜稱得上是一家零售壟斷企業的話,那么“壟斷”這個詞將毫無意義可言。盡管將天然氣、食品、飲品、建材零售商排除在外,電商零售市場也不及整個美國零售市場的10%,而亞馬遜又僅占美國電商零售市場不到20%的份額。總的說來,人們在談論一個在自己的行業領域竟擁有不到1%的市場份額的毫無盈利的公司。
如果擁有1%的銷售總額的企業就能稱作是壟斷企業的話,那么許許多多的壟斷企業就遍地都是。擁有2.5%智能手機銷售份額的微軟視窗操作系統也會與壟斷沾邊。擁有碳酸飲料銷量的2.9%,那么全美飲料公司沙士達山和純先生的生產商正壟斷美國軟飲料行業。如果要阻止亞馬遜,那么就真的必須阻止沙士達山蘇打水的壟斷行為。
諷刺的是,在同一天《新共和》雜志發表了一篇有關亞馬遜的封面文章,《華爾街日報》報道稱,貝佐斯正在曼哈頓開實體店與實體產業競爭。并認為這是一種破壞行為。
為什么亞馬遜要開一家實體店?因為那是人們買東西的地方。從電子商務的便利性來說,零售業的模式仍是人類瀏覽貨架和打折貨柜,將物品帶到收銀臺,然后大包小包地走出商店大門。
福爾的文章中最有趣的一部分是,他承認不論怎么樣,亞馬遜是一個壟斷企業(其實不是)或一家美國零售業內的主要公司(事實它是),而消費者則是它的衣食父母。
在面對如何處理亞馬遜時,首先,我們必須認識到我們自己是同謀。我們都被大折扣迷得神魂顛倒,比如每月的自動送遞尿布、免費的“超級電影”,精美的禮品包裝,商品包郵的兩天送達的服務,以及通過同一平臺購買鞋、書籍、豌豆或馬桶。不過,消費者對亞馬遜遠遠超過迷戀這個程度。的確如此,如今我們期盼到了這類的便利快捷的服務,好像這是消費者與生俱來的權利一樣。這樣的服務已完全進入消費者的思想觀念中。
進一步說,數字化資本主義帶來的便利性在某種程度上是極具誘惑的,它在優化我們生活質量的同時也給亞馬遜的員工施加了巨大壓力。試想,是不是在亞馬遜買一次尿布就等同于在道德上贊同亞馬遜貨倉員工在惡劣的環境中工作?當他們訂閱亞馬遜金牌服務或擁有亞馬遜信用卡時,亞馬遜員工們又會是在何種高壓下作業?
這是一些比較尖銳的問題,但它們與亞馬遜的神話般的壟斷地位沒有任何關系。如果美國政府認為倉庫工人應該得到更高的工資和更好的條件,我們不用通過美國司法部的反壟斷小組來使之得到改善,只需頒布新的法律,不要讓消費者毀了這筆雙贏的買賣。
(聯商網 獨家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