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商網前言:最新的研究報告顯示,品牌的發展全球各地都一樣,與其終日設法對同業品牌對抗,還不如花心思給消費者留下更深的印象。
每天,每日每刻我們都被品牌“圍攻”著,出門環顧四周到處都是品牌標語,廣告,logo,這一切的宣傳都是為讓我們去體驗更好的服務,更好的產品,商家們總覺得這樣鋪天蓋地的宣傳會給消費者留下更好的印象。然后根據我們的調查顯示,這樣的工作大部分都是徒勞的,因為大多數人在非處于購物狀態時并不關心什么品牌,他們認為只有少數品牌能影響到他們的生活。
媒體咨詢機構Havas Media就品牌發展的現狀及品牌對消費者生活的影響做了評測,大眾認為品牌企業總愛抱怨,在這個企業頻繁倒閉、合并的年代,大眾并不會因此而產生同情,更多的人會覺得還不夠。
在對法國、西班牙、英國、德國、意大利、墨西哥、印度和美國的消費者調查中發現,受訪者認為對其生活產生積極影響的品牌僅為總品牌20%的比重。他們覺得70%的品牌在不經意間就會消失。
那如何“推廣”品牌?聚焦“輸出”?no!聚焦“標準化”,比如x品牌是否讓你的身材顯得更好,讓你的生活更加便捷,是否對你所在的社區產生了積極的作用,它污染環境了嗎?要從品牌產品質量等高一層次的方向讓消費者對品牌的意義產生共鳴,要讓這種共鳴持久的影響下去。
拿nike+舉例,他不會單純的找明星代言宣稱“穿上這鞋你會變成跑步健將”,而是用更加高明的方式宣揚運動有助于健康——非常有內涵的品牌建設方式。
以下TOP10 品牌也就這種高明品牌推廣的佼佼者:
01 Ikea 宜家
02 Google 谷歌
03 Nestlé 雀巢
04 Danone 達能
05 Leroy Merlin 樂華梅蘭
06 Samsung 三星
07 Microsoft 微軟
08 Sony 索尼
09 Unilever 聯合利華
10 Bimbo 賓堡
超過一半(51%)的受訪消費者表示希望通過購買其產品而對社會有所回饋,53%的消費者愿意為有責任心公司的產品支付額外10%的費用。
消費者對品牌的期望包括:85%的受訪消費者稱希望品牌關注全球問題;
僅22%的受訪者認為他們已經做得足夠了。
要將一個品牌長久的以正面形象發展下去就需要積極的處理負面消息,這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很難,要在品牌設立初期就樹立為消費者的生活帶來更積極影響的理念。
(聯商網獨家編譯,轉載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