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ya前言:隨著電子書籍、電子閱讀器的更新換代,實體書店感受到了空前的壓力;和實體書相比電子書籍更便宜且攜帶更方便;然而,電子書就此“雄霸市場”了嗎?沒有,還有更多前來挑戰的新產品,如“語音聽書”,相對電子版的書籍,語音版的是不是更人性化?
所以從市場的角度上來看,產品永遠在革新,沒有最先進,只有更先進,但現在的營銷方式還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嗎?書籍營銷還是沿用老套的買書贈書簽?贈光盤?贈抵價券?下文的Kevin Kelly就提出了一個相當另類的營銷方式。
注:Kevin Kelly 已將此營銷方式注冊了專利“消費者讀書,商家買單”,以下是他的親自解說
現在的人有太多的閱讀選擇,但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卻越來越少,據調查多數消費者購買幾本實體書之后,通常不會堅持看完,拿回家,看幾頁就被放在“待讀”的書架上。即使是電子書也會被冷落在閱讀器“書架上”。因為我自己就是一名作家,所以我知道讀者的普遍心態,就連我自己買了很多書都還沒看。
從商家的角度看,消費者買書就產生了銷售額,很好!但從像我一樣的作家角度來看,買來或者借來的書不看,就是失敗。
我有個能增加讀者的想法——花錢請你讀我的書!這個方法不適合用于實體書,但電子書卻能充分的展現出這個營銷的潛力。我向很多書友和作家們和出版商說過這個主意,其中一個靠把想法變成專利謀生的朋友建議我也去申請個專利。
現在的電子書價格通常在1-10美元之間,假定一本電子書需5美元,現在的閱讀器app都能追蹤記錄閱讀者閱讀到第幾頁,mark了多少句句子等功能。如亞馬遜的Kindles閱讀器現在就能根據無線Whispernet網絡反饋用戶記錄書簽使用的情況等數據。根據認證用戶的已知閱讀模式數據庫,軟件能夠把消費者的閱讀行為與已知的閱讀模式進行對比,判斷消費者是不是真的讀書了。如果閱讀行為超過一定評定指數,如以適當的速度翻過了95%的頁數,那么閱讀器就會按照先前約定向消費者返還6美元。
對于消費者而言這確實是一筆好買賣,用5美元買一本自己喜歡的書,讀完后還能返6美元,賺1美元。
出版商則看到了這種模式背后更大的潛在收入。正如消費者所想的那樣,有這個活動做后盾,他們會毫不猶豫的支付自己感興趣的書籍,因為每位消費者在購買的時候都信心滿滿的會將此書讀完,但事實上能真正看完幾百、甚至上千頁書籍的人數并不多。
這就遵循多數消費者買書不看的現象。所以出版商返現給讀者的錢遠遠低于那些未完整讀完書的消費者所支付的費用總額。 如:出版商賣出10本,只有一本讀完了,那么收益為50-6=44美元。如果應用這個模式提高了總的書籍銷售比例,那收益比還會持續增長。
不管如何,這種營銷方式都受到消費者及出版商雙方的歡迎。讀完書免單,沒讀完他/她也只是花費了一本書的價錢,并且擁有了這本書。對出版商而言,看完整本書畢竟只是很小的比例,這種營銷方式極大的刺激了更多購書的訂單,賺!
當然,返還比率可以根據電子書的價格或其內容的類別調整。這種機制不需要更新現有的硬件或者要求研發更好的硬件設備,僅通過軟件就能實現。這種營銷方式是不是很妙?
(聯商網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