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聯商網大會閉幕 專家細說零售業
編者按:2010年4月8日—4月9日,由聯商網主辦的“潤百·2010年聯商網大會暨第七屆中國零售業營銷論壇”在南昌召開。會上,來自業內的專家就目前零售業的發展現狀、未來的發展趨勢、模式創新以及發展中遇到的瓶頸和解決方法等問題各抒己見。
目前,中國零售業存在哪些問題?靠什么實現創新突破、支撐未來?未來需要零售要轉型,如何轉型?這一系列的問題都是業內人士一直思考和關注的問題,而此次聯商網上各位專家所闡述、所探討的正好是企業和行業所關心的。這一對癥下藥、投其所好為聯商網的大會增加了不少人氣。浙江省人大財經委主任、浙江省連鎖經營協會會長丁耀民:零售行業發展需轉變方式
近年來,零售行業不斷快速發展,新的發展形勢要求零售業要有更開放的心態,從而更好地優化整合資源,不斷做大做強。2008年是突變的一年,當年的關鍵詞就是一個字——“救”,救災、救市。那個時候,浙江的經濟指標開始往下走。2009年是非常復雜的一年,當年的關鍵詞是一個“保”字,保增長,保企業,保穩定。通過2009年的努力,浙江省整個經濟指標開始往上走,GDP增幅8.9%,財政總收入3600個億,農民純收入突破了1萬億。步入了2010年,我覺得今年的關鍵是“調”,調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浙江的發展肯定會更好,更快。
商務部研究院流通戰略部副主任張育林:企業應該更多地走出去
關于擴大開放的問題,尤其是外資零售企業,最近這幾年有一些比較敏感的問題——針對外資開放是否過渡,是否已對流通產業安全構成威脅?比如說沃爾瑪城鎮擴張等等。對此商務部有一個基本的立場:繼續擴大開放。不開放,國內企業的技術管理、資金、網絡、產品的出口,都會存在更多不利因素。在這個基礎上,企業應該思考怎么進行區域優化,在進行開放、引進外資的同時,國內企業要更多地走出去。相信我國未來的零售業,包括零售業在內的服務業,也能夠更多地發展起來,走進國際的舞臺。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教授黃國雄:零售業要轉型,發展模式要轉變
中國的零售市場,具有50萬億元的潛在市場,20萬億的銀行儲備,10幾萬億元的金融資產。如何將市場變成企業的業績,這一點是包括所有的地產商、供應商、開發商、策劃商、支持商都共同面臨的問題。如何推進發展模式的轉變是當前零售業面臨的一大問題。我的建議是:第一,從政策產值?轉向市場;第二,從粗放型轉向集約型的發展;第三,立足于區域,做強做足、做實,站穩腳跟;第四,從面前的市場向潛在的市場轉變;第五,從商品的經營轉向服務市場開發;第六,從平面經營向立體經營推進;第七,從重視形象工程轉向社區發展,引起了消費者的關注。
上海商學院教授周勇:誰能夠成為供應鏈的主導者,誰就有了創新資本
探討我國未來的零售企業,大致存在四個維度。第一個緯度是從客戶端、需求端提升客戶的價值,改變零售業;第二個緯度是從零度的角度考慮引進人才和降低價格;第三個緯度是要注重創新,比如說電子商務的發展,主題的商店、3+1模式、公園模式,還有其它的新興模式等;第四個緯度是要做供應鏈的主導者,能夠把前三者組合在一起,以客戶端、供應端服務于產品并且創新,讓三者成為供應鏈。誰能夠成為供應鏈的主導者,誰就有了創新資本。
做零售業最本源的要素是物美價廉,而這主要靠降低運營成才能得以實現,阿迪超市在這方面是一個非常特別且典型的例子。這個零售商給我們的啟發在于:最終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下生存下來并獲取成功的企業,它們都有非常樸素的價值觀。這些樸素的價值觀,使得他們有持續奮斗的動力。在阿迪里面,它的企業文化就是企業最核心的競爭能力——價廉物美,而如今太多零售業的企業文化跟這個樸素的真理是背道而馳,華而不實。殊不知,顧客到店里要的就是最好的質量和最低的價格,企業文化也應該是服務于價廉物美,物美,然后盡可能的價廉。
海航商業控股有限公司總裁王志國:百貨應當塑造自有品牌
目前我國國內的百貨業都是由百貨提供物業服務。在這種模式下,百貨銷售的貨品都是由品牌商提供的,各地之間的差異很少。這種角色導致百貨業在營銷上很少有其它“絕招”。百貨僅僅依靠商品的品牌,未來很難持續。相比較而言,歐美的模式更傾向于塑造自己的品牌,這也是國內要走的差異化的道路。現在中國的80后、90后已經成為百貨業的主要消費者,這會影響中國零售業未來十幾年的發展。對于新的消費階層,零售業的發展只有跨區域的結合,通過股權,通過多種形式,突破地域限制,達到1+1>2的效果,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潤百首席運營官吳元軾:零售企業要關注研發、營銷和庫存三個反映鏈
為什么中國制造永遠被理解為品質差?因為大家在買貨的時候總是有一個概念:我可以找到更便宜的。因此企業會想辦法壓縮他的成本,降低質量。中國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缺工潮。很多商品很難準時上架,因為工廠沒有工人,沒有工人就沒有辦法開工,機器沒辦法操作,這個現象會導致成本提高。企業沒有辦法提高采購單的金額,所以到最后中國的品牌就越做越差,越做越不能跟國外品牌相比。在這個前提下零售企業要關注三個快速反映鏈:研發反映鏈、營銷反映鏈、庫存反映鏈。研發是品牌的根本,尤其在中國做品牌;營銷最重要的是讓庫存時時知道,不管門店開多少,只要有庫存,就有成本。
江中集團紫金城總裁郝文彬:中國可能會誕生購物公園模式
總結過去三、四年,零售業已經出現了三個階段,各種業態相互在一起整個得到了提升。21世紀商品的國際化促使消費行為逐漸超越國界,從歐美日等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可知,目前傳統零售業面臨著新的需求和挑戰,傳統商業模的很多弊端也開始暴露出來。傳統的商業模式無法使用更多的業態互動經營,難以形成整體的經營力;傳統的商業僅注重賣場,缺乏休閑、娛樂,沒有景觀,購物是唯一的目標,無法滿足人們多種的需求。如今零售業與商業地產是一種新需求,零售業發展在很多程度上依附于地產的需求,購物公園模式在中國也將有誕生的可能性。
知名職業經理人厲玲:購物中心須承擔零售商的角色
很多購物中心之所以做不好,就是因為營運跟不上。為什么跟不上?購物中心還是房地產商的心態,沒有把自己當作零售商,只重招商不重視營運。而想靠招商和收租金獲得成功,在中國大陸是行不通的。做購物中心,就是做零售商,作為零售商,就要重視人流、物流和財流。房地產商不需要人流,但零售商必須“抓住”顧客。想要成功,必須加強營運。營運上接招商,下接物業,兩翼是IT財務和推廣。
百安居市場部總監蔣美蘭:請到現場決定計劃
看賣場是否成功,主要有五個評價的標準。一是轉換率,二是停留時間,三是困惑指數,四是截擊率,五是等待時間。研究消費者商場的購物行為,才能正確判斷你該如何設計賣場體驗。而所謂的購物體驗就是在門店中消費者從進門到離開希望有什么樣的體驗。通常,顧客的購物體驗如何主要看:外招是不是很有吸引力?主通道的指引,是強迫動線還是開放式空間?商品介紹是消費者語言還是商品功能?陳列的模式能不能激發消費者的靈感?寫上的價格還是否打算讓消費者看?請記住兩句話:提出的概念與如何說服別人接受你的概念是同等重要的;千萬不要在辦公室里決定你的策略,請到現場決定自己三年或五年的計劃。
臺灣美華泰精品百貨副總經理范國勛:體驗是永久的記憶
美華泰整個生活流行館之所以會成功,一是因為市場定位非常清楚,二是商品收集豐富,區別于一般的零售。三是有強大的資訊系統作為后盾來掌控整個商品的經銷,創造新的行銷的手法。四是賣場靈活度的展現,讓消費者在賣場中不會有枯燥感。五是致力于會員的經營。最主要的還是體驗式經營的成功。服務只是一個品牌,商品只是一個道具、消費只是一個過程,但是體驗是永久的記憶。消費者如果在購物的過程中得到美好的體驗,就會透過體驗會愛上產品。
(《連鎖經營》 記者邵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