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州友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始創于1959年,是一家國有控股的大型綜合性商業上市公司,是廣東省流通龍頭企業。
廣州友誼堅持以“高級百貨商店”為經營定位,以“友誼.超越.創造新生活”為企業哲學,踐行“體驗尊貴.共享友誼”的企業使命,深耕細作,銳意進取,鑄造了經營高級百貨商店的雄厚根基,品牌信譽優勢和精品形象有口皆碑。優良的購物環境薈萃眾多國際品牌商品,高檔次、高品位的營銷活動層出不窮,彰顯出國際化、時尚化的品牌吸引力和號召力;為顧客提供的特色服務精益求精,讓顧客在友誼商店體驗尊貴,共享友誼!
憑著出色的經營能力和一流的管理水平,廣州友誼創造出一項項驕人成績:連續多年刷新經營業績歷史最高記錄,在廣州市百貨零售企業中納稅總額排名第一,同時還獲得了中國商業名牌企業、中國服務業企業500強、全國商業質量效益型先進企業、全國質量管理先進企業、省市百強企業等多項榮譽稱號。
廣州友誼商店
1981年4月12日,廣州友誼商店開設中國大陸第一家超級商場。全部商品陳列在供貨架上敞開供應,每個消費者可以自由選擇,在今天看來,這種超市的售貨形式顯得多余,但在布票、米票還沒取消的1981年,超市作為城市生活中的新鮮事物,帶來的消費形態的變化頗具轟動效應。
柜臺銷售到開架銷售,想得容易,做起來卻困難重重。
最簡單的,國內還沒有生產貨架的企業,超市商品的陳列方式與柜臺銷售的陳列方式不同,沒有貨架,超市就沒有辦法開業。
友誼商店先是進口了一批貨架和手推車,請佛山的一家企業按樣本加工。商業的鏈條有時候就是這樣有趣,友誼商店的第一家超市開業后不到半年,廣州的百貨商店里面,就開了幾家這樣的超市,而開超市這一個小小的念頭,也成就了這家制造貨架的工廠。
開業之初,收款機、打號機甚至收款的紙條和打號的油墨等超市必備的設備全都是進口的。萬事俱備,撤走柜臺,270平方米的超市,以一種嶄新的姿態向廣州人打開了大門。
自由選擇的開始是茫然和慌亂
開業幾天,問題就來了。
友誼商店的副總經理胡潔君當年就是超市的管理者,在她的印象里,超市開門的第一天,大家感覺工作壓力一下子就增大了。沒有人傳授經驗,如何管理、店面如何布置,全部是靠觀察和自我摸索。
第一天開業,現場相當混亂,就是一包洗衣粉,也有人拆開看看,玻璃紙包裝的餅干,外包裝已經被人摸得沒有了模樣,所有瓶裝的商品都被選購者打開聞聞味道,裝襯衣的塑料袋也被一個個拆開。一下子有這么多商品可以自由地選,大家反而有些茫然和慌亂,購物習慣和購物心理都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
等到晚上一盤點,大家都傻了。友誼商店的老售貨員都知道,商店對柜臺銷售差錯率的要求是萬分之三以下,而一改成超市的形式,差錯率一下子就飛升到萬分之三十。
通常超市這樣的業態,是為了節省人力,大部分員工主要集中在后場,做開箱、點數、打碼、上架這類工作,但當時的超市,為了降低差錯率,270平方米的店面,就集中了30多個售貨員。
超市剛開業的時候是敞開大門,但隨后的幾天,對人數做了一個小小的限制,直到大家對超市能夠接納了,才又恢復隨時進出。
每個在超市購物的人,都可以在收款臺領一個塑料袋。別小看這個當時叫做“背心袋”的塑料袋,袋子是進口的,并且是免費提供給消費者。友誼商店也是大陸最早提供這種袋子的商場。隨后的很多年,在廣州買東西還給一個袋子的說法,一直都在北方城市流傳,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才在全國各大中城市被廣泛效仿。
給國產商品上了“包裝”這一課
最初的超市,銷售的大部分都是進口商品,除了因為友誼商店的顧客群決定這樣的商品結構外,當時的國產商品沒辦法進入超市,也是一個主要原因。
大家印象最深的是天府大花生,在當時是很受歡迎的國產食品,也實現了小包裝的形式,但整箱花生是用大木箱裝的,運進超市的后場,打開這個木箱,就需要幾個人又打又敲搞上半天。
大部分商品受包裝限制,都沒辦法放在貨架上,很多商品因為包裝不夠透明不能進超市銷售,有些商品雖然包裝是透明的,但包裝質量太差,被拿起來看幾次,袋子就破了,也只好被“請出”超市。在老職工的記憶中,綠葉香皂、美加凈牙膏、大白兔奶糖是少數可以進超市的國產品牌。
因為都是進口商品,所以老百姓還不能把超市當成銷售日用品的地方,在超市推出幾年之內,友誼商店的超市,都是一個銷售奢侈品的場所。對于生活在廣州的法國朋友來說,到超市買上兩瓶依云礦泉水是日常消費,但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礦泉水還是個不可理喻的東西:一瓶水至于去友誼商店買嗎?
超市開業之初,以定型包裝的商品為主,沒有現在超市中常見的冰鮮食品,后來超市嘗試銷售冰鮮,效果也不理想,廣州人習慣在菜市場買新鮮菜蔬,還沒有在超市中買菜買肉的習慣,這個嘗試以失敗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