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他奶新財年中報經營溢利增50%!但別急著說“回暖”
出品/品飲匯觀察
作者/Aaron
七年四易其帥、在2021年遭遇重大公關事件一度陷入低谷的維他奶國際,于今日(11月26日)披露了截至2024年9月30日止六個月的業績報告。
報告期內,維他奶收入34.43億港元,同比增長1.5%;公司股權持有人應占溢利1.71億港元,同比增長4.8%。值得關注的是,企業經營溢利大幅增長 50%,主要貢獻來自中國內地及香港業務。
圖源:維他奶業績報告
這意味著維他奶如果能在未來六個月內保持增長態勢,則全年業績有望從過去三個財年的60億元營收水平重新沖回四年前的“70億時代”。
但結合當前飲料市場走勢,以及企業相關戰略動作來重新解讀這份財報,那些增長的數字背后仍然隱藏著不小的挑戰,也為其他飲料企業如何在“寒冬”中破局提供了更多啟示。
01
中國內地業務“增利不增收”
作為一個1940年在中國香港創立的老品牌,維他奶在1994年進入中國內地市場,以即飲豆奶和檸檬茶為大單品,主攻華南區域,并隨后擴張至全國市場。并在2021財年(2020年3月-2021年3月)中創下了歷史最高業績——營收75.20億元,股東應占溢利5.48億元。
但隨著維他奶國際在2021年經歷了重大挑戰,特別是中國內地市場因公共事件影響遭受重創,銷量下滑,品牌聲譽受損。直至2022財年,維他奶的內地市場收入陡降至65億元,公司更是出現了自上市以來的首次虧損。市場分析一度預測,公司要全面恢復內地市場至少需三年時間。
面對困境,維他奶采取了一系列應對措施,包括改進銷售策略、優化運營成本,以及產品線的多樣化嘗試,如推出大包裝產品和深化豆奶、檸檬茶等產品的細分市場,盡管如此,仍未完全回到昔日輝煌。
圖源:小紅書@淘淘零食屋
而此次最新發布的業績雖然顯示維他奶實現了營收、股東應占溢利的雙增,中國內地及香港業務更是推動了公司經營溢利大增50%。
財報顯示,“中國內地業務,由于在線/線下組合優化及生產程序優化效益使銷售穩定,因此經營溢利以港幣計算錄得15%顯著增長”;而香港業務(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及出口),“由于收入持續增長及原材料價格降低,經營溢利大幅增長44%。”
圖源:小紅書@王小麥
另一方面,為維他奶貢獻最大銷量的中國內地業務,其營收水平與上個財年相比,反而曾下降趨勢——財報顯示,中國內地當期營收20.3億元,較之上年同期20.48億元有所微降。
但得益于原料成本與生產運營成本下降,使得產品毛利率增加,使得中國內地呈現出“增利不增收”的業績表現。
但對于飲料這種快消品來講,“贈利不增收”是個很微妙的數據。畢竟,企業可以通過內部運營效率優化、降低銷售費用開支等手段來實現增利,但營收下降則很大可能說明“產品不如以前好賣了”。
換言之,對于“左手豆奶,右手檸檬茶”的維他奶而言,其大單品正在市場上面臨激烈競爭挑戰。譬如蒙牛、伊利、雀巢、OATLY都在搶奪植物奶市場;在瓶裝茶飲領域,維他奶旗下的維他檸檬茶除了持續在和統一、康師傅的冰紅茶產品競爭外,在它新發力的無糖茶賽道,也早已擠滿了農夫山泉、三得利、統一、康師傅、元氣森林等大小品牌。
這也導致維他奶頗為倚重的內地市場從高歌猛進到增長乏力,也為維他奶的未來發展增加了更多不確定性。
02
官宣降價,維他奶要“放量”一搏?
巧合的是,在這份財報披露前兩周,行業媒體號《食品內參》報道了維他奶對旗下產品線實施大范圍“官方降價”的消息。
根據維他奶發布的《維他茶系列價格調整通知函》,此次降價旨在回饋消費者多年來對品牌的支持,同時也希望讓更多的消費者能以實惠的價格體驗到維他茶系列產品。具體來說,維他奶250ml單包茶、500ml PET、310ml禮盒裝3種規格的多款茶飲料經銷商供貨價均有所下調,下調幅度約為每件2元。
圖源:食品內參
業內人士分析,維他奶的降價不僅受到白糖價格下跌的影響,也可能是企業調整策略以回應長期存在的價格倒掛問題。
據了解,2023年白糖價格一路上漲,給飲料行業帶來成本壓力,但自2024年4月起,白糖價格出現明顯回落,市場供應寬松。糖價下跌為維他奶提供了降價空間。
據維他奶經銷商反映,近年來,由于電商平臺價格管控不足,線上維他奶產品價格普遍低于經銷商進貨價。而維他奶的價格倒掛現象導致許多經銷商將產品低于出廠價出售,以避免庫存積壓,這使得市場價格體系異;靵y,渠道商利潤受到嚴重壓縮。
圖源:小紅書@一頓不吃餓得慌
綜合來看,多位業內人士都認同的觀點是,“維他奶降價未必能解決長久存在的渠道問題,但至少表明其對經銷商利益的某種回應和妥協!
通過設置價盤梳理渠道,是快消品企業常見的渠道策略,也是企業尋求銷量增長的方式之一。有業內人士認為,結合王棟在今年4月正式出任維他奶中國內地首席執行官剛果半年時間,正是需要“爭業績、保增長”的關鍵階段,如今半年時間實現了利潤增長,接下來的戰略動作大概率將會落腳在搶“銷量”的動作上。
同時我們還從財報觀察到,維他奶的應收賬款也達到了8.59億元,比同期增加了1.5億元。而這個數據在行業內往往被認為是企業主動“壓貨”使然,也是爭搶銷量的具體表現。
畢竟產品實現高周轉率與穩定的經營利潤率,才是一個飲料企業真正實現業績回暖的硬指標。但如何如何在維他奶大單品丟失新鮮感并面臨激烈競爭的當下,該如何憑借產品力及營銷創新喚起消費者的注意,對維他奶仍然是一個巨大挑戰。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