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毛絨玩具的暴擊,是JellyCat“癲”出來的
來源/深氪新消費
作者/沐九九
封面圖/Pexels
最近,JellyCat開始在國內流行起來。
如果你是重度JellyCat玩家,可能會覺得這句話有點奇怪。
JellyCat早已進入國內,資深玩家一抓一大把,為什么說是“最近開始流行”?
因為,JellyCat真正“大范圍流行”,有眾多普通消費者“入圈”,確實是這兩年的事情。
但如果你是JellyCat“邊緣者”,和我一樣超過兩位數都要猶豫的摳門玩家,奇怪的可能是另一件事:
一個毛絨玩具究竟有啥可火的?
數據顯示,近三年以來,JellyCat營收連年上漲,光是2022年就賣了13億元,毛利率達到8億元。
在長期被冠以有品類無品牌,離開IP就活不了的毛絨玩具行業,JellyCat是如何實現“全年齡通殺”,且越貴越吃香的?
01
1995年,皮克斯的《玩具總動員》上映,玩具文化行業展現出前所未有的興盛與繁榮。
在這樣的背景下,JellyCat誕生了。1999年,William Gatacre和Thomas Gatacre兩兄弟在英國倫敦創立JellyCat。
而后,小腳、豆豆眼、括號形的微笑、拉長的動物四肢以及被弱化的毛發感,那些顛覆傳統玩偶,不帶“仿真”效果的毛絨玩具一個接一個地從JellyCat的產線中誕生。
圖源/小紅書@Jellycat
放在玩偶市場里,這叫差異化。
找對差異化,很重要。
但這只解決了競爭對手的問題,在定位里面,確定目標人群和消費場景比找到差異化更重要。
你說玩偶市場消費主體不都是小孩子嘛,有啥可定的。
不不不,孩子和孩子之間也是有區別的。這么說吧,一個七八歲的小孩子纏著父母買毛絨玩具,可能是因為孩子喜歡;但放在嬰幼兒旁邊的毛絨玩具,絕對是家長喜歡。
換句話說,嬰幼兒毛絨玩具不是賣給嬰幼兒的,是賣給家長的。
主打嬰幼兒安撫玩具的JellyCat收割的正是這群家長。
目標人群不同,打法自然也不相同。其他毛絨玩具卷的是造型,JellyCat卷的是質量、是安全。所有產品通過歐洲玩具安全標準和美國材料試驗標準,柔軟安全到新生兒都可以接觸。
當然,這不代表JellyCat不卷造型和質量。相反,為了獲得家長的青睞,JellyCat卷得同樣兇猛,幾乎每年1月和7月(近幾年有所變化)都會上新新品。
畢竟,購買嬰幼兒安撫玩具的是少數,愿意高價買玩具的更是少之又少,JellyCat只能通過不斷上新來保持活躍度和吸引力。
但從后期發展脈絡來看,聚焦嬰幼兒絕對是JellyCat品牌大勝利最關鍵的一步。
2014年,JellyCat轉型成為面向全年齡段的禮品品牌。自此,JellyCat受眾進一步拓寬不說,其早期收割成年人的優勢也進一步顯現出來。
于是,在其他毛絨玩具還在吭哧吭哧變著花樣取悅小孩子時,JellyCat已經先行一步做成年人的寵兒了。每一個長大后樂忠于將自己重養一遍的年輕人,都牢牢與JellyCat綁定在了一起。
去年雙11期間,JellyCat超過迪士尼,成為毛絨布藝品類銷售第一。
02
許多人認為JellyCat的強大和受歡迎,與其丑萌、可愛、治愈的產品設計有關。
聽起來沒毛病,但眾所周知,身處制造工業十分發達的國家,產品設計的背面,意味著源源不斷的模仿和抄襲。
在有品類無品牌的玩具市場,這種現象尤其嚴重。
2015年,世界玩具市場霸主樂高在國內遭到不少山寨積木品牌抄襲,他們1:1復制樂高產品,而后以樂高10%~30%的超低價進行售賣。
偏偏在消費端,大眾又樂意為這種“性價比”買單。
因此,JellyCat受歡迎背后真正需要思考的,是它如何與玩具制造王國普遍存在的復制粘貼現象相抗衡。
靠價格?JellyCat價格并不低,動輒兩三百到上千元不等。
靠質量?JellyCat商品的質量未必優于國內一線玩具廠商。
一直以來,JellyCat以高端手工縫制著稱。高端手工縫制重點不是“高端”,而是“手工縫制”,但它同時也意味著高人力成本、不夠標準化的產品,以及隨時可能出現的質量問題。
比如在黑貓投訴平臺以及小紅書等社交平臺上,就有不少消費者表示自己購買的JellyCat出現頭歪、腳不齊以及開線等問題。
反觀按上工業化加速鍵的中國,雖然市場上依舊低質產品泛濫,但玩具生產質量提高也是不爭的事實。
以號稱“玩具之都”的廣東澄海為例,其每年年產值高達500多億元,包攬了全球三分之一的玩具,給不少品牌做代工。
試問,如果質量堪憂,又怎么吸引一眾國外大牌主動采購呢?
03
JellyCat成功的先決條件,不在于質量,而在于將自己“場景化”。
還記得我們前面提到的JellyCat的品牌定位嗎?所謂的“面向全年齡段的禮品品牌”里面其實包含兩個關鍵詞,全年齡段和禮品。
送禮市場有多大呢?
想想你那無數個為禮物輾轉反側、翻來覆去的夜晚,數數你逢年過節、紀念日后荷包里剩的錢,你就會明白,禮品消費是個巨大的市場。
全國工商聯禮品商會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禮品市場規模已超過12000億元,且還在繼續增長。
選擇禮品賽道,足以想象出JellyCat的市場空間有多大。而這也成為JellyCat繼人群以外的又一大利器。
第一,解決了消費場景問題。
有一個現象是,現在越來越多人不喜歡毛絨玩偶了,尤其是那種質量差又大又占地方的毛絨玩偶禮物,最后的宿命基本都是垃圾桶。
JellyCat完全相反。它體積小、質量好,看起來堪稱完美的禮品。
注意,是“看起來”,禮品市場大而廣,可供送禮的產品多而雜,項鏈手機香水幾乎個個抗打。
所以,人家憑什么要選擇JellyCat?
這就得從JellyCat的營銷說起了。如果當年腦白金成功勝在“送禮只送腦白金”的狂轟亂炸式宣傳,那么JellyCat的成功在于既懂得節慶期間高頻投放刷盡活躍度,也懂得內容運營,高度綁定送禮場景。
無論投放情侶、母嬰還是美妝博主,JellyCat所有內容都是指向送禮,比如兒童節送女朋友一個JellyCat、520送寵物一個JellyCat等。
這種充滿新意的內容營銷反而抓人眼球,讓人在送禮時不自覺地想起并選擇JellyCat。
當然,最重要的是,JellyCat作為禮物一點也不掉價。
手持禮品號碼牌,就連高價格也成為它的優勢了。
這就是第二點,讓價格變得合理化。
送禮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既要價格合理,又要成本可控。否則,太低了拿不出手,太貴了又肉疼。
300來塊的JellyCat就剛剛好。
遇上超鐵的朋友,還可以直接疊加加加加加,送好幾個。
畢竟,照JellyCat玩偶的更新速度來看,就算每年送幾個,也能連著送好些年。
04
這兩年,購買JellyCat的場景發生了改變,從送禮變成了自購。
這其實同樣與JellyCat將玩偶擬人化、場景化有關。和迪士尼一樣,JellyCat為每只玩偶量身定制了專屬人設與故事背景,使它們超越了單純商品的范疇,化身為擁有獨特靈魂的生命體。
一只蝦叫Sheldon、一條貴賓犬叫Georgiana、一只青蛙王子叫Fabian……它們可能是害羞的、活潑的、傻傻的或機智的,總之就是兩個字,“像人”。
處在高壓下的年輕人開始通過購買JellyCat來提供深層情感陪伴,追求精神“治愈”。在他們看來,JellyCat像自己養的寵物,是孩子,也是朋友,同時也是他們自己。
比如頂著黑眼圈,嘴上還要微笑的“茄總”像極了熬了個通宵還得早起上班的打工人;炸毛的企鵝更是與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發瘋”狀態如出一轍。
在JellyCat身上,成年人找到了千千萬萬個自己。
可惜的是,買不起千千萬萬個JellyCat。
畢竟,JellyCat價格真的很貴嗚嗚嗚。
所以,為了避免深陷其中,豆瓣上甚至有人專門成立了“戒斷JellyCat互助”小組,試圖勸說自己少買一點,少買一點。
結果點進去一看,發現一半在種草,另一半感覺也像在種草。
于是,咬牙購買、自責與快樂共存的年輕人開始試圖說服自己。
JellyCat隔三差五就漲價,且越貴越吃香,越吃香價格越漲得離譜。往長遠了看,這比理財產品還掙錢。
JellyCat每年都會公布一批“退休名單”,此時不買以后也得高價買,早買早享受,未來說不定還增值成絕版產品。
于是,所有的勸退最后總結成一個字:買!!!
參考資料:
《jELLYCAT完全沒用,所以是完美禮物》
《月入3萬的新中產:再見黃金,搶Jellycat去了》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