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麻辣燙,用最小的錢,蹭最熱的局
來源/聯商專欄
撰文/立夫食話 華立夫
天水麻辣燙為什么會火?
最近很多人問我這個問題。從淄博燒烤、到爾濱凍梨、再到天水麻辣燙,地方小吃從突然爆火到帶動當地旅游,幾乎就在一瞬間。
而且這種爆火似乎沒有規律可言,地方文旅局為了流量都卷破頭了,四川、云南旅游局的公仆們更是出賣色相連扮古裝都用上了,也沒能復刻出下一個淄博。
你不知道什么時候自己家鄉就上熱搜了,也不知道家門口無人問津的小吃為什么突然就火了。只知道產業鏈、自媒體、平臺全行業一起等風來,然后快速投機。
這不,潑天富貴突然就降在天水頭上了。
你說背后有推手吧?不太可能,要真有這么厲害的操盤手,上海人也不用指著王家衛了。但你說完全無跡可循吧?也不是。
天水麻辣燙能火,是在情理之中的。情是指現代人對情緒價值的追求,而理就是大多數人的荷包現狀。
我總結它爆火有三大原因:一是城市人對于地域風味有獵奇心理,而天水麻辣燙的料汁和食材都夠獨特;二是天水麻辣燙自帶視頻化張力,從傳播和性價比都有絕對優勢;三是消費降級背景下,到地方小城的降維旅游,能為城市人提供大量情緒價值,感覺到被尊重。
01
口味和食材都小眾
符合城市人的地域獵奇心理
從餐飲數據看,地域風味這兩年增速飛快。
云南菜就是很好的例子。
我之前說過,它在口味和原料上都有差異化和記憶點,在文化上又給食客提供了少數民族獨有的情緒價值,因此能在北上廣深各種開店。
這背后其實是城市人對于單一口味、連鎖餐飲逐漸喪失興趣,對于差異化的地域風情所帶來的新鮮感和刺激性的需求加強。
就好比人們對麻辣燙都習以為常了,這時候突然出現了不一樣風味和形態的麻辣燙,直接把大家的好奇心拉滿了。
天水麻辣燙的料汁很有特點,它用的是當地的甘谷辣椒和秦安花椒,再配上胡麻油,口味非常特殊且有記憶點,直接區別開四川麻辣燙。
同時它的主要食材還是土豆片和寬粉,全都是碳水,在出品形態上也有顯著區別。
總結下來就是,天水麻辣燙用醬汁和食材構筑了其品類獨特性,直接踩上了城市人愛嘗鮮、愛試地域特色菜的風口。
02
品類自帶視頻化流量
味型上癮,成圖率高,有性價比
從品類角度講,天水麻辣燙本來就有出圈潛力。
首先,麻辣燙和燒烤都屬于有網感的外顯性品類,天生就適合在短視頻生態傳播。
前者主要靠紅油、SKU豐富度來吸引食客;后者主要靠燒烤帶來的煙火氣營造場景感。
而且麻辣燙還是夜宵、夜市的常客,達人隨手一拍就是“深夜放毒”,很容易破圈傳播。
況且天水麻辣燙一般都是賣串串,展現形式就是“串串花束”,走在街上很拉風,成圖率高,有社交談資,更容易成為話題點。
其次就是麻辣燙的味型有記憶點,很容易讓人上癮有復購,而且在壓力大的時候還有助于解壓,非常適合壓力山大的城市人。
重口味的食品比輕口味的更容易出圈,在經濟下行時也更受歡迎。
這也是為什么麻辣雞脆骨、泡椒脆筍的零售單品這兩年特別火,因為無論咀嚼還是重口味調味料下的多巴胺和內啡肽,都能幫消費者緩解焦慮。
另外,天水麻辣燙還有個特點,就是它的價格很親民,主打一個量大實惠性價比。
每串素的5毛到1塊,葷的也就2塊左右,買一大把“串串花束”也就10來塊錢,還幾乎都是碳水能管飽,簡直不要太實惠。
03
城市人的降維式旅游
給游客全方位提供情緒價值
消費者的旅游目的地選擇和消費水平直接相關。
無論淄博燒烤還是天水麻辣燙,其實都在同一個經濟周期里。
還記得2015年的時候,國內最火的目的地是大理。
那時候經濟處于快速發展時期,人們對美好生活極度向往,都希望消費水平直上一個臺階,所以小資文化很盛行,火的都是大理、麗江這些有腔調的城市。
等到了2019年疫情前,三亞又很出圈。
那時候無論互聯網還是消費泡沫幾乎都到達了頂峰,大家經過財富積累,兜里都多少有點錢。而三亞各種超五星級酒店,正是代表了奢華的消費觀,能給人紙醉金迷的度假感覺。
而2023年淄博火了、2024年天水火了。那這兩個城市有什么共同點?
物美價廉、好客政府、貼心服務,除了人多其他體驗都很好,簡直是當代窮游典范。
去網紅小城旅游,表面上是返璞歸真,其實是利用高線城市與底線城市的收入和消費水平差,來獲得降維的旅游體驗。
這本質上和當年在紐約打工掙美金,回福清花錢是一個道理。而這種降維打擊式的旅游消費觀,剛好能給內卷過度的大城市人,極度舒適的消費體驗和內心的平靜與熨帖。
畢竟,誰都想在旅游的時候當大爺,用最小的錢追最大的熱點,越舒服就越想花錢,性價比越高也越想花錢。
而無論淄博還是天水,從餐飲性價比到好客的地方旅游通道,都提供了沒有理由拒絕的一條龍服務。
毫無疑問,這些旅游局是懂的。因為他們知道對于這些遠道而來的客人來說,麻辣燙到底麻不麻、辣不辣、燙不燙其實都不重要,情緒價值最重要。
發表評論
登錄 |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