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個話題在業內人士看來,其實沒什么好深入的,答案就是:無論是藏水入疆還是大西線方案,其實都是空談。
那么,我為什么還要來關注這件事情,碼這么多字呢?
因為西北的生態問題、可持續發展問題、新疆荒漠化的確很嚴重了,更因為有很多關注這件事的非專業人群并不知道其中的問題。為什么可行,為什么不行,都應該拿出來好好說一說。
先說一下,王光謙院士的“藏水入疆”方案吧,個人意見啊,不喜勿噴。
首先什么是“大西線”調水方案?就是計劃從西藏的雅魯藏布江調水,順著青藏鐵路到青海省格爾木,再到河西走廊,最終到達新疆。不明白的可以自行百度。

怎么調水?主要是靠一二階梯的地勢優勢自流,然后進行相應的輔助工程。
可行嗎?王光謙院士強調了很多次是可行的,那么從方案提出到現在已經6年了,為什么還沒實施呢?因為要順著青藏鐵路過海拔5000米的唐古拉山,就需要由低到高,進行大規模的提水,每年要耗掉大約三峽三年的發電量,長期持續、高原施工以及生態和地質都是問題,顯然這些問題他可能還沒想出萬全之策吧……所以“藏水入疆”,真的可行嗎?
如果說王光謙院士的“長河計劃”看起來比較扯,或者要考慮的問題比較多,那么一定是你還沒有了解王夢恕院士的“大西線”方案。這位研究隧洞的院士,也不贊同做出一個全程6000多公里的水渠,他覺得兩點之間支線最短。于是高原隧洞作業的“大西線”計劃。
目前來說,我國的確已經建成了世界第一長的輸水隧洞,但是在平原之上,而且里程不超過一百公里。所以,要在高原地區打出一個1000公里的高原輸水隧洞,其地質施工環境、現有工程經驗和所面臨的技術問題,都不可同日而語!跨度太大了!工程量也不比“藏水入疆”少。
后面居然還談到了“將傳統的都江堰分水、分沙和引水防沙技術與現代取水防沙和水流控制技術相結合;首部樞紐采用無壩引水技術取洪留枯,順應自然,永續利用;壓力?流量自調節型豎井技術”……那前面的事情是已經在另一個平行世界成功了對嗎?
到底是“藏水入疆”方案,可以順利的利用“遠水”來解決西部地區的“饑渴”,還是鑿一個一千公里深埋隧洞的“大西線”方案靠譜?
很顯然,都不是從客觀實際出發的方案,只是發發文章、談談愿景罷了。
希望各位業內專家可以拿出可執行的方案,再讓大家歡呼雀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