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成都、重慶等地的沃爾瑪超市張貼一紙公告,對顧客線上支付方式提出新規(guī)定,暫停支付寶,轉向微信支付。隨即,沃爾瑪新規(guī)被放大為“騰訊對阿里搞起‘二選一’”,信息一致、標題相近的一批文章開始在網上大規(guī)模流傳。
對阿里搞“二選一”,我可是稱得上極其熟悉的。至今,我還清晰地記得幾年前的雙11購物節(jié),阿里巴巴發(fā)起的對京東“二選一”大戰(zhàn),當時我是參戰(zhàn)方;現在,搞“二選一”的鼻祖阿里巴巴竟然被“二選一”了!你說戲劇不戲劇?
商家“二選一”:之前是被迫,現在是自愿
雖然形式上同為“二選一”,但這一次沃爾瑪的“二選一”和當年阿里天貓的“二選一”卻不能相提并論,本質上它們并不相同。
當年阿里巴巴在電商領域搞“二選一”,商家沒有選擇,是被迫的。在雙11前夕,天貓的店小二們用QQ、電話強迫商家退出京東的雙11活動,這樣的做法已經持續(xù)了幾年。就在2017年天貓的雙11活動規(guī)則中,還白紙黑字地寫著:
“活動期間,如商家對天貓消費者的關注度不足、商品優(yōu)惠力度不足,甚至與該商品在其他渠道的營銷措施相比沒有競爭優(yōu)勢,這些均不符合天貓2017雙十一對消費者的承諾;對于上述情況,系統(tǒng)可能即時否決此前通過評比分配給商家的免費天貓資源,由其他更優(yōu)秀的商品出現在活動更顯著位置,或直接取消商家的雙十一會場資格等天貓珍稀且免費的流量。”
我當時還在京東工作,和不少商家都有過交流。他們無一不是一臉委屈,“原因你懂的,作為商家,我們干嘛愿意將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也有很多被迫退出的商家們最后同意和京東唱雙簧,明里接受阿里的要求退出,但是暗里配合京東鎖死后臺,繼續(xù)在京東雙11中售賣。迫于威權,這樣的“智慧”背后,又是何等的委屈。
不僅是電商,在線上支付領域也是這樣,媒體關于“支付寶”排他現象的報道在2014年就存在;在阿里巴巴的大本營杭州,僅支持支付寶的店家至今仍非常普遍。
但是,這一次沃爾瑪發(fā)起的“二選一”卻不同,商家并非迫于壓力,而是自愿做出的選擇。沃爾瑪的官方回應是“暫停接受支付寶是一個商業(yè)決定”。在騰訊和沃爾瑪的投資合作協(xié)議中,也絲毫找不到排他條款,使用支付寶還是微信支付,完全是沃爾瑪的自主行為。
想想也是,沃爾瑪是全球最大的零售企業(yè),全球500強之一,如此大的Power,豈是區(qū)區(qū)的小股投資就能左右,被逼“二選一”的?
有了新選擇:零售商才是掌控命運的主角
一切商業(yè)皆為博弈,沃爾瑪對阿里采取反制,暫停使用支付寶,全盤轉向微信支付,必然是從這一決定中獲得更大、更多。
在這場席卷而至的零售商業(yè)大潮中,沃爾瑪這樣的線下零售企業(yè)轉型已是大勢所趨,而轉型的核心是數據,有了數據才能對用戶進行精準畫像,才能更好地運營用戶,重構人、貨、場。
支付寶的合作模式比較強勢,顧客支付要先進入支付寶,再流入零售商支付。這樣一來,支付寶能拿到消費數據,零售商卻只能和支付寶結算,獲得現金流,無法掌握數據,想要數字化轉型無從談起。用步步高連鎖董事長王填的話說,“阿里的強勢思維并沒有把社會資源最大化利用。” 而騰訊只是為商家提供一系列數字化工具,不獲取商戶數據,尊重商業(yè)隱私,沃爾瑪在消費通道中的諸如消費頻次、客單、復購等用戶數據會更加完整,其價值不言而喻。
實際上,無論是阿里當年搞“二選一”,還是現在被“二選一”,深層次原因都可以歸結為同一個,那就是“到底誰才應該是主角”, 以及“你是否有更好的選擇”?
在電商領域,阿里當然是主角。阿里之所以幾年來能強迫商家在阿里和京東之間“二選一”,底氣是阿里在服飾品類的銷售規(guī)模上比京東強太多。有一個被迫退出京東的服裝商家說,“我們在阿里平臺的年銷量是幾十億,而在京東上只有1億,你說應該怎么選?”阿里得罪不起,商家們雖然內心不情愿,但也必須這樣做,因為你沒有更好的選擇。
這一次,從電商領域延伸到線下零售,阿里的心態(tài)和做法其實是沒變的,依然想掌控一切。但這一次它沒有預料到的是,遭到了越來越多零售商的揭竿而起,前有步步高炮轟,近有沃爾瑪“二選一”。對零售商來說,在自a己的主場上,他們并不甘心做附庸,而要成為掌控命運的主角。特別像沃爾瑪這樣的世界級大企業(yè),更不愿意自己的咽喉被他人鎖住,在選擇合作伙伴時,雙方的心態(tài)成為了商業(yè)天平上的重要砝碼。
為什么零售商能有底氣反制?原因很簡單,過去阿里一家獨大,電商店家沒有選擇,而這一次,一家獨大的局面被打破,線下零售商有了另外的選擇,而且看起來還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在這場零售業(yè)的變革中,阿里自己做零售,奉行的是“帝國思維”。和零售商合作,希望通過“控制與整合”,成就一個新零售帝國,自己做帝國霸主;騰訊不做零售,奉行的是“盟國思維”,和零售商合作,希望通過“連接與賦能”,將能力輸出給零售商,自己做好零售業(yè)的水電煤和工具箱,自己甘心做配角。假如你是零售商,誰又愿意屈從于強權之下,聽從號令,成就他人的帝國夢呢?
在這個變化劇烈的時代,營造健康生態(tài)的上策是彼此賦能與合作。這次“二選一”風波不過是面鏡子,背后折射出的是,如果依賴固有的成功路徑,試圖用“控制”的思維去做主宰者,不僅與大趨勢不符,更可能遭遇到人心背棄,名義上打著“新“的旗號,卻淪為了人們想要遠離的“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