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石板路,兩旁是一排排磚木結構的二層小樓,黑褐色的門板帶著歲月的味道。
沒有店鋪,也沒有行人,昨天下午,煙雨蒙蒙中的南關廂顯得有幾分清冷。只有小巷兩邊懸掛的一個個燈彩,似乎在提醒人們今年元宵節的熱鬧。
“不久后,這里就要‘鬧’起來啰!”住在南關廂27號的張阿姨從門口探出身子,她和老伴已經在這里居住了20多年了。
是啊!2月25日,海寧江南燈彩藝術街正式對外招商了,沉寂中的南關廂,要蘇醒了。
打一張特色牌:燈彩文化
海寧江南燈彩藝術街包含南關廂街、會源街、錦繡坊、永秀坊、燈弄、米市廊、塘橋弄等街巷。
在海寧江南燈彩藝術街管委會主任張鎮西的辦公桌上,攤開著一張《南關廂街區業態更新完善方案圖》,上面用紅色數字密密麻麻標注了每間房屋的門牌號。
據介紹,整條南關廂街長350米,約有70間房屋可作店鋪,每間鋪子20平方米左右。目前回遷的住戶有60多戶。
一條老街的保護開發,必然得有一個定位和核心內涵。“利用自然環境,挖掘人文資料、凸顯地域特色,融入時代情懷。把海寧三大文化之一‘燈文化’ 作為核心品牌,常年開展文化藝術活動,提升街區品質。”張鎮西指著方案圖介紹說,要把南關廂打造成一個傳播海寧文化的平臺,讓本土文化與現代商業有機融 合,不僅僅吸引海寧市民,還有外地游客。
海寧周邊也有不少古鎮古街成功開發的例子,像烏鎮,為了營造社區概念,請回了部分老居民,靜謐的河畔人家,小橋流水的江南生活,一夜間復活。
“西塘、烏鎮模式都不錯,但只能借鑒,不能復制。”張鎮西說,一條古街需要流動著的特色歷史文化底蘊。
因此,在此次招商公告中,是這樣描述的:以中國燈彩藝術之窗、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推廣平臺為目標,打造成為傳統與時尚輝映的文化藝術街,燈影與槳聲成趣的夜市風情街。
首期招商要求:有個性有特色
25日下午,管委會在論壇、微博以及旅游網站上發布了首期招商信息。
首期招商項目包括傳統花燈鋪、創意燈品店、民間傳統工藝美術產品店、書畫藝術品店、花卉藝術品店、特色書店、特色裝飾藝術品店等。
還有適合休閑娛樂的茶樓、咖啡館、奶茶店、甜品店等店鋪,以及本地的特色小吃店、手工技藝鋪和作坊等。
此外,還有特色超市等社區服務性店鋪。
“結合技藝表演的商鋪及藝術家工作室可優先考慮。”張鎮西說,“主要是面向本地招商,有個性有特色,而酒吧、古玩等不符合文化休閑一條街要求的,一般不在考慮范圍之內。”
據悉,在房租上將根據經營業態、檔次、規模等不同,實行不同的標準。對有燈彩或非物質文化遺產、百年老店等資質的,有非遺傳承人、民間藝術大師等資質的,有廣泛影響的,有傳統特色的,有文化個性的,有原創性的,這些品牌和店鋪,也會根據實際情況在房租上給予優惠。
短短一天,已有30多家報名
記者了解到,短短一天時間,就有30多家商戶來報名。其中有做海寧小吃的,也有賣觀賞石、銀飾、花卉的,品牌店臺灣85度C咖啡也報名了,還有一些商戶是經銷外地特色手工藝品的,比如云南工藝品、天津泥人、山西平遙燈彩等。
不知道大家對微雕藝人戴云祥還有沒有印象?今年79歲的他,通過幾十年努力,練成一手微雕絕活:藥片大的象牙上有完整的《蘭亭序》,牛毛長的頭發上有首膾炙人口的古詩,巴掌大的遼寧凍石上,竟是一篇字跡秀麗的《金剛經》……
這次,管委會已經邀請他入駐老街。今后,如果你游玩南關廂,或許可以去戴云祥的微雕工作室感受一下。
在管委會辦公室走廊上,記者碰上了前來報名的蔣女士夫婦,他們想報名入駐餐飲業。不過,遺憾的是,餐飲業不在首期招商中。“會源街美食街還在規劃中,等全部修建后再招商,還得再等上一兩年。”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蔣女士。
記者和蔣女士夫婦攀談了一下。蔣女士說,當年海寧比較有名的兩個餐館,一個是錦霞館,一個是硤石飯店,而她就是當年錦霞館的工作人員。
后來,她離開了錦霞館,自己開飯店,已經有20多年了。得知南關廂正在招商,她的心一下就被觸動了,“錦霞館是老一輩的那份回憶,就和南關廂一樣。”蔣女士說,南關廂位于市中心,附近小區多,而且南關廂古色古香,有獨特的韻味,“想在南關廂將自己的手藝施展出來。”
街區的整體格局:二坊二街,弄廊相連。
二坊:錦繡坊、永秀坊;
二街:南關廂街、會源街;
弄廊:塘橋弄、燈弄、米市廊。
永秀坊:以“靜”為主,主要功能為原住民居住和旅舍等。同時,將引導居住人群參與民間藝術制作;引導留宿旅客融入居民社區生活。
錦繡坊:以“動”為主。由硤石記憶廣場、中國燈彩之窗、老街名人園館等功能區塊組成。這一區域主要是以“燈文化”為主題,同時挖掘展示南關廂街區的名人文化,打造“江南燈彩藝術街”的品牌。
南關廂老街:西至塘橋弄,北至大瑤橋。功能以文化創意和藝術品經營的店鋪為主,如燈彩類的傳統和創意產品、其他民間工藝美術類傳統和創意產品、文化創意產品、插花藝術、特色書店等。注重傳統與時尚的融合。
會源街:以特色餐飲、風味美食、特產店鋪為主的美食街。
塘橋弄:少量為社區服務性質的商業店鋪。固定的店鋪功能為硤石特色小吃。沿路及廟前廣場,可在節假日引入各種風味小吃,舉辦美食節。
燈弄:西至會源街、百業工坊廣場,東與南關廂街相交。功能以百業工坊廣場為核心,設置留住硤石記憶的各種手工技藝鋪及工坊。如扎燈鋪、皮貼畫坊、畫像店及修鞋、修傘、配鑰匙等等。
米市廊:西至會源橋東,北至大瑤橋,轉而向西至萬綠浜底。功能以特色茶樓、咖啡館、奶茶店、甜品店等休閑店為主。各休閑店力求與品牌、特色結合。
(來源:海寧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