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萬科、中糧、保利、龍湖等眾多大型品牌開發企業高調圈地商業地產,眾多內外資零售業巨頭也已經按捺不住野心,悄然卻迅速地布局商業地產。銀泰、樂購、沃爾瑪、華潤萬家、永旺、蘇寧電器、國美電器、娃哈哈、甚至海底撈等各個類型的零售行業都開始搶食商業地產。外資零售企業如英特宜家、沃爾瑪、樂購等逐漸放棄了沿用多年租房經營策略,轉而在中國購買土地自建商業項目。那么,零售商跨界介入商業地產,和傳統開發商相比有何異同,又有何優劣勢?在商業地產日漸向好,但泡沫也慢慢開始出現的今天,零售商和開發商操作的商業地產項目哪一個更容易勝出?未來最有競爭力的商業地產模式和項目又會是什么模樣?
申智(銀泰商業管理分公司副總經理)
零售商采用購買的方式,其實是為地產開發商們提供了一個安全的綠色退出通道。有很多開發商由于資金壓力或是經驗不足,只能硬扛或零散出售,不僅影響收益,而且為日后的管理留下隱患。當這樣的項目遇到以持有商用物業為目的進軍地產業的零售商,則完全可以整體出售,減輕了開發商很大的壓力,還可以減少消耗掉的商業。
高院生(中國指數研究院華東分院研究總監)
零售商做商業地產最大的優勢就是擁有商業資源,對后期的招商運營有一定把握,不足之處在于近幾年房地產開始回歸理性,對專業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另外,商業地產的多業態復雜性也是零售商一時無法參透的。不能說哪個更容易勝出,因企業而異,業內也有傳統開發商做商業地產成功的案例比如龍湖,也有零售商做商業地產。
陳煥春(漢嘉地產顧問副總經理)
零售商跨界商業地產有著一定的天然優勢,首當其沖的就是零售商本身既是開發商必須要整合的核心資源之一,另一方面,著名的零售商也會在土地市場上贏得更多的青睞。但這并非意味著零售商會進而取代開發商,商業地產有多種形態,零售商的優勢也僅僅體現在其中的一部分之中;再者,傳統的零售業也已經不斷受到電商等各方面。
(來源:每日商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