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里脊肉是否方正完整,取決于屠宰廠操作人員的技術水平,各種人為因素影響較大,如果電鋸一歪,一塊上好的里脊就報廢了。
雙匯集團董事長萬隆現在做的事情,是要將執行劈半工序的工人換成自動化的機械手,每頭豬胴體劈半時機械手通過紅外線定位,能夠不差分毫,既實現標準化的作業,提高了產品質量,又大大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雙匯今年11月投產的南昌工廠已經能夠實現他的上述目標,未來兩年,雙匯集團還將在全國6~7個省會級的城市建設上述代表中國肉類加工最現代化水平的工廠。
在“瘦肉精事件”和生豬價格創下歷史高位的雙重打擊下,雙匯集團與原計劃相比減少了約100億元的收入,不過2011年雙匯集團收入仍然有望突破500億元,與2010年持平甚至略有增加,萬隆說雙匯將保持并繼續成為中國肉類行業的老大,那些正在新建的現代化工廠將是他的底氣所在。
肉類加工仍然“散、亂、小”
第一財經日報:2011年,“食品安全”成為整個肉類行業以及整個社會的議論焦點,雙匯、雨潤兩大肉制品龍頭企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沖擊,以建新廠或者兼并收購為手段實現肉制品加工產能擴張,進而謀求企業持續增長,這樣的路子是否走到了盡頭?包括雙匯在內,中國肉制品行業是否存在發展過快的問題?
萬隆:中國消費者現在對食品安全的要求已經達到了零容忍的程度,要求食品百分之百安全,這是一種很高的要求,因為食品是吃進口的,關系到老百姓的身體健康,有任何問題,都是對消費者的傷害,這個要求是對的。
現在食品企業中有些食品安全抓得很好,有些確實也很差,我們現在對每頭生豬都進行瘦肉精檢測,而且政府有關部門已經嚴厲打擊飼喂瘦肉精的行為,現在我們實施頭頭檢驗,每個月還能檢出來幾十頭,全部進行了無害化處理,說明有些養殖企業還需要加強防治。
我們國家無論是生豬養殖業,還是生豬屠宰加工,總體上還是“散、亂、小”,處在比較落后的狀態。中國的生豬屠宰業非常需要整合,目前國內的屠宰企業有2萬多家,太多太散,管理起來很難,是迫切需要規范的產業,經過整頓,逐步實現規模化和現代化,否則食品安全很難得到保證。
雙匯的生豬屠宰數量每年也不到2000萬頭,僅占到全國年生豬出欄量6億頭的不到3%。在國外發達國家,一個國家一般只有3~5家屠宰企業,至多8~10家。
我們國家大,不像外國,一個省可能比人家一個國家的國土面積還大,那么人家8~10家,我們全國300~500家屠宰廠就夠了,這樣方便管理和監管,能夠更好地確保食品安全。
要確保食品安全,要防止病害進入食品,無論是養殖業還是屠宰業,都需要整合,改變“散、亂、小”的狀態,逐步形成規模化、工業化和現代化,這樣才能實現農業的現代化。
全國肉類每年總產量是8000多萬噸,豬肉5000萬噸,牛肉600多萬噸,羊肉400多萬噸,禽蛋2000多萬噸,豬肉是最大的產品。我國每年出欄生豬6億頭左右,占世界的一半,總量來看,我們全國人均消費豬肉35~36公斤,總量差不多了。但是隨著人民消費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的增加,豬肉消費量還會增加。我們現在人均消費豬肉30多公斤與發達國家人均60~100公斤相比,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
雙匯養豬不是權宜之計
日報:2011年,雙匯宣布將加強對上游養豬業的投入,打通肉制品的整個產業鏈,但是社會化分工的原則要求企業應該在自己所擅長的領域從事業務,雙匯打通全產業鏈是暫時的權益之計還是長遠戰略規劃?中國改革開放30年,積累了大量資金,為什么進入養殖業的資金比較少,根本原因是什么?
萬隆:按照常理,確實應該是每個企業做自己擅長的業務,有的做飼料,有的做養殖,有的做屠宰,有的搞深加工,基于當前的情況,我們還是想把養殖業發展起來,因為發展養殖業的動機和目的主要是為了保證食品安全。我們在逐步給屠宰工廠做配套,現在新建年屠宰200萬頭生豬的一個工廠,就會配套一個年出欄50萬頭的養殖場,我們做養殖業不是權宜之計,是長期發展戰略,希望通過完善產業鏈來保證食品安全。
現在大資金進入養殖業的少,大概有這么幾個原因,第一養殖業用地比較多,征地比較難;第二個養殖業有疫情風險,所以有錢的人不敢進來,怕擔這個責任;第三個是污水的處理成本高,農村散養豬的糞便等污水到處亂排,但是搞規模化養殖,必須得做污水處理,成本高,影響盈利能力,我們在河南葉縣建設的年出欄20萬頭的養殖場,污水處理設備要5000萬元,加上其他的投入,基本上養1萬頭豬,需要投資1000萬元,不是一般的企業能夠承受的;第四個是養殖業大、中、小的養殖場比較多,競爭激烈,利潤比較薄,外行的人不敢進去,內行的人由于財力不夠,資金積累少,規模做不起來;第五個就是政策的支持不夠,融資難,補貼難以落實,現在香港捕殺有禽流感風險的禽類,一只補貼20~30港元,這些地區一旦發現疫情,捕殺馬上可以落實,避免疫情擴散,我們雞、牛、羊出現疫情,捕殺補貼落實得不好,所以捕殺不了,疫病就難以控制。
養殖行業的規模化、工業化、現代化程度很差,政府要重視發展現代農業,支持養殖場上規模,要積極調整產業結構。
兼并收購不符合雙匯思路
日報:國內一些企業近年來大量收購兼并地方的屠宰廠、肉制品加工廠,擴張屠宰加工能力,雙匯在兼并收購方面動作很少,更愿意建設新廠,這是出于什么樣的考慮?
萬隆:有些企業喜歡找政府要優惠政策,以便宜的價格收購一些企業,這不是我們要辦的事。
雙匯做了20多年,一個成功的經驗,就是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和設備,改造傳統的肉類加工業,實現企業的規模化和工業化,最終實現現代化。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有幾個好處,一是有先進技術和設備可以造出好的產品,比如引進灌腸機,我們可以隨意設定灌腸的長度和粗細、輕重;二是可以通過計算機很方便地進行管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對于開拓市場、發展品牌都有好處,生產規模化的目標可以一步到位。
第二,我們中國過去傳統的肉聯廠有幾個明顯的特點,規模小、設備落后,收購后還得重買換新的;第三,它的廠房建設不符合我們國家食品安全法規的衛生標準;第四,隊伍的改造很難,企業文化與我們不同。
因此我們收購一個舊的要推倒重來,建新廠就可以按照國際上最先進的工藝,引進最先進的設備,完全按照食品安全的要求來建設,也才能生產出來最安全的產品;同時改造舊的還有企業文化之間的矛盾,我們的企業文化要嫁接到其他企業,要一個過程。在對外擴張中,我們強調一要輸出企業文化,二要輸出我們的品牌,如果這兩條達不到,我們一般不去收購,送給我們也不要。
我們新上的項目規模要大,屠宰能力每年要達到200萬頭,每天100~200噸的肉制品產量,年銷售額一般要達到30億~50億元,地方上的老廠規模小,還有的廠在市區,要改造達到我們的標準會帶來很多的麻煩。
雙匯“十二五”規劃提出要從目前的規模化、工業化向現代化轉變,實現肉制品加工的高度自動化。我們南昌新建的工廠,高度自動化,自動開胸,自動雕肛,自動劈半,副產品可以在線整理,下一步我們會在鄭州、南寧、昆明、東北等全國范圍內上馬這種高度自動化的新生產線。
現在正在建的南寧、蕪湖、鄭州三個廠,自動化程度很高,預計明年可以投產。后年投產的有沈陽、長春、哈爾濱的工廠,新廠都是標準化的200萬頭屠宰能力,除了蕪湖,都是在省會城市。建這些廠的目的,是將那些人工做的、比較累的、不標準的,比如劈半,以前由工人用電鋸劈半,勞動強度大,噪音大,容易劈歪,里脊肉容易被破壞;改成機械手操作以后,減少人為因素,實現產品的標準化。
雙匯不搞低水平建設,不小打小鬧,堅持高起點、上規模、高速度、高效益的原則,推動肉類工業向規模化、工業化、現代化轉變。
雙匯堅持走大工業的發展思路,要建設現代肉類加工基地和配套產業,用工業化推動肉類工業結構的調整、安全控制模式的升級和發展方式的跨越。未來5年,計劃每年投資50億元以上,每年新建4~5家現代化、規模化、工業化的肉類加工基地,使雙匯集團的年總產量從現在的300萬噸到600萬噸,年銷售收入從500億元發展到超1000億元,把雙匯做專、做精、做大、做強,推動中國肉類工業上臺階,為發展現代肉類工業做出貢獻。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作者:胡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