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商業巡演如期上演!半p11”開啟了第二個十年;赝请娚虧摿Φ谋l,展望將會是一次又一次的商業變革。未來十年或許與過去十年一樣,數據節節攀升,消費浪潮一浪高過一浪,醞釀新的商業模式。接下來,商業博弈中也隱藏著未來的蛛絲馬跡。我們希望從企業釋放出的信號洞悉電商未來的命運。
當配送時效由按天計算再度提速為按分鐘計算,前置倉模式便毫無疑問成為今年“雙11”的重頭戲。11月11日上午8:01,天貓“雙11”第一億個包裹發出,從2013年以來,同樣數量的訂單發貨時長已經累計縮短40個小時。
為了讓配送時效更為可控且降低成本,電商企業安置了大量的前置倉,商超更是開辟了專屬的分揀區域,兩者的配合可謂愈發密切。前置倉如何備戰調貨,能否承受“雙11”瞬時爆發力,又是否具備競爭力等,均是耐人尋味的話題。同時,當商家想從地理位置上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為爭奪用戶心智打下基礎時,還要明確前置倉模式是未來的贏家,還是暫時的過渡方案。
按分鐘配送的“雙11”
第十一個“雙11”如約而至,消費者照例迎來盛大的購物狂歡節。不過,在消費者狂歡的背后,物流行業卻迎來一場大考:消費者對物流時效的心理期待,從以天計,到以小時計,現在是,以分鐘計。
回顧過去幾年的“雙11”,交易量的激增也讓快遞企業出現快遞被大量積壓、派送延誤等問題時有發生!半p11”不僅是零售企業的競速之戰,更是快遞企業的大考。早在2012年“雙11”,阿里巴巴集團當天銷售額達191億,超過8000萬件的包裹數量,關于“爆倉”的議論甚囂塵上,據當時業內專家預計,快遞企業還需要1-2周的時間進行消化,才能回歸正常的配送節奏。而據2018年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2018年“雙11”當天,全天各郵政、快遞企業共處理4.16億件,是日常處理量的3.2倍。而11月11日~16日期間,全國郵政、快遞企業共處理郵(快)件18.82億件。
面對一年高過一年的交易量,與不斷升級的用戶訴求,從零售商到企業也在不斷嘗試各種新模式來緩解壓力。在今年9月27日,中國11家主流快遞公司聯合宣布,與天貓、菜鳥一起正式啟動2019天貓雙11全球狂歡節的物流備戰。菜鳥方面把部分預售商品精準發配到離消費者10公里左右的丹鳥“前置倉”,稱可以裝滿16個水立方,其中9成包裹預計能實現當次日達。
11月11日上午8:01,天貓“雙11”第一億個包裹發出,僅用8小時,刷新紀錄。根據菜鳥提供的數據顯示,從2013年以來,同樣數量的訂單發貨時長已經累計縮短40個小時。
另據蘇寧方面介紹,在“雙11”期間,蘇寧場景零售的解決方案——“1小時場景生活圈”正式推出,蘇寧秒達將承接“1小時場景生活圈”的即時配送,提供社區化的即時“到家”服務,圍繞“蘇寧小店”,提供3公里范圍內30分鐘、1小時達的鮮食、百貨等社區急速配送服務。與1小時場景生活圈配套打造的“隨時”產品上線北京、杭州、沈陽等18座城市。11月11日凌晨的武漢,最快僅用時5分鐘就將商品送達。蘇寧易購平臺的訂單最快用時12分鐘,幸運兒分別是深圳一位購買了iQOO手機的游戲玩家和南京一位入手天之藍禮盒裝的白酒愛好者。西安一位年輕女士,在下單購買聯想筆記本電腦16分鐘后,成功收貨。
唯品會也對外宣布將應用物流供應鏈人工智能技術,實現對線上線下商品的采購分倉調撥,提供供應鏈整體的效率與質量。根據商品銷量預測,自動采購分倉備貨,同時,根據會員行為預測,預調撥商品到倉庫,實現“訂單未下,貨已在途”。
前置倉模式受考驗
盡管前置倉和其他新技術的運用讓人們對今年的“雙11”物流配送速度有了一定的期待。但這些前置倉們如何備戰調貨,又是否真的能夠承受“雙11”瞬時爆發力,是否具備競爭力等,均是耐人尋味的話題。
實體商業方面,早在2016年,沃爾瑪先后入股京東和達達-京東到家。隨后,山姆于2017年底推出“極速達服務”。有選擇地在會員及潛在會員居住區開設了云倉,借助達達-京東到家物流及京東電商平臺來開展線上業務。
另外今年以來,每日優鮮也已不斷升級改造其前置倉網點,擴大容量的同時,增添生鮮、日配商品品類,以更好與其他綜合零售商競爭。
前置倉盡管距離消費者更近,但也存在著容量有限、成本較高等痛點。以前置倉為核心模式的每日優鮮為例,盡管憑借一早跑通的一套前置倉快送體系迅速占領了市場,但面對盒馬鮮生、多點等平臺的競爭,其前置倉模式sku數量有限的痛點也愈發明顯,對用戶留存造成影響。
電子商務交易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研究員趙振營認為,電子商務是一個訂單集中度奇低的零售模式,為了降低貨品在消費者付費之后的在途時間,企業采取了前置倉戰略。但由此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如前置倉仍然無法讓消費者在下單之后即時拿到商品,分倉導致倉儲人員利用率偏低和倉儲成本升高,大倉的小倉化影響智慧倉儲設備和引入和智慧倉儲設備價值的發揮,這些都是目前前置倉的痛點。
北商研究院特約專家、北京商業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賴陽認為,前置倉是現階段很重要的一項技術。不過,由于前置倉成為了一個投資風口,導致現在有很多并沒有實際需求的企業在盲目的投資前置倉,很多投資人在這里也愿意給予資金的投入,這種情況下很多的創業方也在做這種前置倉的項目來吸引各種的投資,那么這種的投資很可能將來的回報率會很低。
未來配送想象空間大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時效性確實是一種剛需,這也迫使零售商需要不斷嘗試新模式和新技術,代替現在的前置倉過渡性方案,為消費者帶去更好的用戶體驗。趙振營認為,電子商務的優勢在于砍掉了商品流通中過多的流通環節,降低了商品流通成本,并把這種節約下來的流通成本反哺給商家和消費者,然而由于電商是在線交易,消費者無法即時拿到商品,下單之后的配送過程成了一種在消費者享受低價實惠時的等待煎熬,這影響著消費者的購物體驗,也成為顧客差評的最大誘因。
回顧電商配送的發展,我們能看到,在電商發展初期,商家一般采取的是中心倉發貨的模式,這種配送周期較長,無法滿足消費者即買即拿的消費期待。而前置倉模式則由原來的單一大庫,轉變為小庫眾倉。不過,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前置倉當下并不能充分發揮網絡生產和消費的資源配置優化價值,仍需要借助新技術來實現質的提升。
趙振營表示,隨著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和萬物互聯時代的到來,萬物的IP化將引領資源配置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產品和消費的匹配將會實現充分的無縫化鏈接,在此之前的前置倉戰略還只是一個暫時的過渡性方案。
例如近日“曝光”的京東“地下物流”方案,顯示有京東物流標識的管道-膠囊快遞配送視頻在網絡上流傳,雖然京東方面表示這一方案還未實現,但有據可查的是,2017年12月,當時京東集團副總裁、X事業部總裁肖軍曾透露,京東已開始在全球范圍內著手布局磁懸浮技術在倉儲物流方面的應用,以建立起地面和地下智能軌道交通網。
在賴陽看來,對于企業來說,前置倉前期的建設會需要一定的成本,但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的發展,使得商家對于銷售的預測判斷越來越準,物品能夠提前通過預測的消費的變化使得商品提前存放在前置倉中,后期物流的效率也會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傮w來說,前置倉建設大方向是沒問題,但應該要讓前置倉能夠充分的運轉起來。除了企業自用之外,未來必然發展為大家共享前置倉資源,企業建設的成本將可以有成千上萬的合作伙伴共享,同時也能避免有大量的重復建設。
(來源:北京商報 記者 閆巖 趙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