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遍中國的“五常大米”也會賣不出去?沒錯,這事是真的。
今年初,“五常大米滯銷”的新聞登上“熱搜榜”:受市場摻假米影響,部分農民的正宗稻谷只能堆積在家中,令五常米首次出現滯銷。
的確,五常處于“黃金水稻帶”,水土資源好,病蟲害少。其大米直鏈淀粉多,飯粒油香,口感甜。
但這種五常米年產量僅50萬噸左右,而市面上以“五常”名義銷售的大米每年超1000萬噸。保守估計,消費者買到真五常大米的概率僅為1/20——太多真假難辨、信任缺失為這個地域品牌蒙上一層灰。
為此,阿里巴巴旗下的菜鳥網絡與五常合作,強化當地大米品控和物流實時監測,用智能物流網幫助五常大米農民、商家貨通全國。
同時,天貓、阿里云、螞蟻金服也參與其中,打通溯源技術,讓每袋經過認證的五常大米都有專屬“身份證”。消費者只要用支付寶等應用掃碼,就能看到這袋米用什么種子、施什么肥、再到倉儲、配送全過程都一目了然。
解決正品和信任問題后,正宗的五常大米通過阿里渠道,從田間地頭直達消費者餐桌,在五常大米接入菜鳥2個月后,網店月銷售額同比增長318%。
而這正是阿里巴巴再造農業的模式,不只是營銷、賣貨,而是要深入產業,集合所有業務單元的優勢資源,解決各環節痛點,從聚合消費到聚合供應鏈改革。
由此,阿里經濟體打造出一套數字農業的“商業操作系統”,為玩家提供“數字經濟”生存的入口,讓他們在“系統性競爭、生態化角逐”中,由“尋找舞臺燈光”到“走向舞臺中央”。
基于此,阿里數字農業事業部成立,它整合淘寶、天貓、螞蟻金服、阿里云、菜鳥等13個業務單元的涉農資源,借助數據、技術“中臺”,形成多維、共生、高度協同的體系,合力賦能農業玩家,讓天下沒有難做的農產品生意。
此前,馬云說:“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把畝產做到了1000斤,互聯網要把畝產做到1000美金。現在,“畝產1000美金”計劃已覆蓋全國25個省份近1億人口,孵化超2500個品牌。
畢竟,中國幅員遼闊,農業區差別極大,小農經濟多,產供銷體系復雜,數字化程度極低……這和當年的零售業極為相似,按電商發展的歷程看,“互聯網+技術”也能給農業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如阿里巴巴集團董事長兼CEO張勇所說:不是追趕風口,而是創造風口,洞察未來的人,先行一步,勇于嘗試并解決未來問題,那才是真正的創新。
讓天下沒有難做的農產品生意
《鄉土中國》曾說:“在快速變遷中,習慣是適應的阻礙,經驗等于頑固和落伍。”
特別是如今,移動互聯網普及,信息大爆炸,數字經濟技術突飛猛進,人們更需要拋棄過去陳舊、迷信的常識,不斷接納專業、科學的智識。所以說,不是貧窮限制了想象力,而是過往的習俗、意識限制了創新力。
1962年,“中國柑橘之父”章文才考察湖北秭歸,發現它靠近西陵峽,有獨特的峽江小氣候,特別適宜種植柑橘類水果。于是,章文才為當地引進12個臍橙品種,開啟大范圍種植。
截至去年,秭歸臍橙種植面積40萬畝,年產60萬噸,產值超過30億元,被稱為“臍橙之鄉”。
但典型的家庭農業下,種得出也不意味著賣得好,產供銷仍有太多地方可以升級,數字經濟時代,這種“升級”則意味著增量的市場。
所以,阿里參與進來,根據淘寶、天貓、盒馬等消費大數據,按不同甜度、大小給臍橙定下14個等級,再對應不同價格、不同渠道銷售給不同的客群。
同時,阿里云協助合作公司強化技術手段,為半山腰種植戶提供土地檢測,搞定滴灌系統,解決難管理的痛點,及時補水、補肥,縮小果實尺寸、口感差異。并讓生產線可以自動檢測果實甜度、大小,實現分類包裝。
按當地一位果農的說法:“過去最好的收成是年收入4萬多元,今年收入可突破10萬元。”所以,自愿加入此類合作社的橙農越來越多,涉及種植總面積2000多畝,相關種植戶每畝至少增收800元。
而針對流動資金困難的果農,螞蟻金服還提供對應的融資方案,菜鳥則負責將鮮果迅速運出水田壩鄉,直達千家萬戶餐桌。
“從來不是一個部門在戰斗,阿里切入產業,落地行業,合作各省市縣,都是‘集團軍’協同作戰。”阿里一位負責人這樣告訴小郝子,其模式,往往是一個部門解決關鍵“痛點”,領銜中路“打野”,單點突破,其他部門一起來打“輔助”,同步共振,最后尋求整條價值鏈的全面勝利。
打個比方,阿里各業務單元的能力是散落的拼圖塊,經濟體協同作戰下,合力輸出一整套數字化能力,而非單一模塊,如此,造就出商業操作系統,形成完整的拼圖作品。
這就大大區別于騰訊。它雖能給出單一環節的技術方案,但不同業務線各自為戰,不能全局地解決問題。行業玩家沒有“一站式”升級的辦法,只能自求補齊短板,在缺人、缺思路和各環節協調中消耗資源。
對比下來,阿里一個數字農業事業部就能打破零散亂的小農經濟,建立有規模、有技術的新模式;讓農戶、新型廠商從“向土地要價值”到“向品質、品牌要價值”,收獲更多利潤;令數億消費者有更安全的菜籃子,吃到原產地直供的鮮美。
一句話,農業供求的二元鴻溝,正被數字經濟浪潮彌合,有技術得市場,有創新得利益,農業這個線下“最頑固的堡壘”被“互聯網+技術”攻克,只是時間問題。
有底氣,定義未來
毫無疑問,這場農業數字化戰役才剛剛開始,昨天是歷史,今天是開始,有底氣定義未來,明天才什么都好使。
其中,大破大立的關鍵要素就兩個:跨界懂行的人才、貫通技術的“中臺”。
首先,哲學家康德的“人是目的,不是工具”,在數字經濟時代尤其值得踐行。
年初,小郝子與阿里一位高管聊天,他認為阿里這兩年最大的收益,正源于一些跨界人才成長足夠,大量“出活”。
他們出身于傳統行業,深知其中痛點,經過幾年互聯網思維的“鍛造”,這群“產業叛軍”獲得新基因,懂得用技術方法去解決痛點,謀和更多玩家的“甜蜜點”。
例如,大興安嶺南麓的內蒙古興安盟雖然是“有機食品之鄉”,但也有國家級貧困縣,傳統地依靠經驗和手藝,大米生產效率低、質量無法控制、收益波動極大。
于是,來自于阿里各業務線的跨界人才共同考察,合力解題,從耕種、管理、收獲、倉儲、加工、貿易、運輸全價值鏈切入。
由此當地開始升級高端稻種;用物聯網設備、無人機監控水稻成長、施肥除蟲;以自動化、高標準生產線加工稻米;借線上線下全渠道售賣;搭建集群倉為農戶降低一半物流成本……
這樣,人才合力,打造出“數字農場基地”模式,塑造出產業競爭力,該模式磨合、改進后,便在全國復制。
現在,興安盟的科右中旗因此提前脫貧,基地模式還成為標桿,被數字農業事業部復制到廣西、海南、云南等種植區,打造各自的理想主義。
其次,阿里2015年定下的大中臺戰略,也起到了關鍵作用。
的確,中臺作為科技概念有些晦澀,但對于歷史愛好者卻容易理解,它就相當于“尚書省”,解決各部門數據、技術不統一,統籌其導入、存儲、調用、分析的標準和規則。
自此,業務單元將技術、數據沉淀到一個大平臺,變成一個個樂高積木塊,當有創新業務出現,各部門都能根據自己需要快速調度技術、數據,“搭”出自己需要的產品。
基礎共通下,即便不同部門也可以迅速針對某一個特定商業目的,形成全新協同網絡。
比如,阿里云“農業大腦”綜合多方專家經驗,聲紋測定、紅外溫感,可通過豬的咳嗽、叫聲、體溫等數據作判斷是否患病,預警疫情。它可以被數字農業事業部直接“拿來”,應用在所有新型豬廠,螞蟻金服可以此判斷豬廠運營狀況,調整融資配給。
如今,騰訊還在為初級代碼共享、減少重復開發沾沾自喜,它要打造像樣的中臺,賦能產業,前路漫漫。而阿里已經把中臺玩得溜起,與傳統行家碰撞出各種“花火”。4年時間的差距,到行業落地時,便成了天壤之別。
就像一位行業大咖說的:成功的商業,必然少不了人、方法兩大要素。人不對,一切皆是枉然;方法不到位,所有努力都會打折。
目前,阿里已協助黑龍江響水等地實現“畝產1000美金”,明年還將有更多數字農業基地達成這一目標。2年前的夢想就這樣變成了現實。
最近,90歲的袁隆平說他正向“畝產1200公斤”努力,或許用不了多久,阿里也要把目標更新為“畝產1200美金”。
未來,被數字比特改造的農業會更加犀利,它必將“量中華之物力,結舉國之歡心”,那時再回頭來看,如今種種,只是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