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差多態,才是幸福本源。”歷史學家羅素的這句話永不過時。
的確,人是鐵,飯是鋼,吃喝不好,幸福不了。但按照馬洛斯需求理論,在此之外,人們還要不斷豐富新生活,才能讓幸福持續增值。一句話,新生活要求新消費,新消費催生新零售。
于是,作為新零售的代表,盒馬鮮生跳出生鮮的范疇,先挑戰路邊花店,把鮮花賣出白菜價,30%的鮮花才1元一支;最近,它又更進一步,與國藥在線合作,開展線上售藥業務。從此,30分鐘配送三公里的“盒區房”,不只有“小龍蝦”等美食,更要進入2.0時代,開啟從“飽口福”到“更幸福”的新一輪升級。
就像一位消費專家告訴小郝子的,這一屆的消費升級,其實就是用戶端的享受升級,商業端的設計升級。道理大家都懂,但只有真正落地互聯網平臺,才算既懂高科技,又能接地氣,能解決同質化競爭等一系列難題。
要知道,在互聯網“流量黑暗森林”中,太慢就會失去進攻的機會,太慢就會被干掉、被吞并。因此盒馬的當家人侯毅說,2019年是“填坑之年”,用一年時間,讓盒馬填上行業的坑。
這就好比天貓不能只做好女裝,也要干好電器;支付寶不能只做好支付工具,也要落實生活服務;阿里云不能只服務阿里,也要將高效的模式、方法賦能給更多企業……這是一個商業基礎設施成熟后的“溢出”,也是它從做大到做強的必由之路。
畢竟,復合業態,意味著更多體驗,更多機會,更多高頻吃喝帶動其他低頻業務的希望。
所以,盒馬不僅要在零售業態上擴張,開啟盒馬Mini店(中型超市)、盒馬迷你店(縣鎮店)、盒馬F2(城市便利店),縱向做足行業“深度”;更要在橫向維度上做足“廣度”——拓展平價蔬菜、鮮花、藥品等新品類,將“盒區房”的“到家”服務做成“一站式解決方案”,滿足更多潛在需求,進一步降低供應鏈成本。
這樣,有深度、有廣度,再加上新零售融合線上線下的技術“硬度”,盒馬的定位從“吃出理想主義”到“活出理想主義”,才能持續領先于模仿它的“妖艷X貨”。
的確,線上線下賣菜、賣花、賣藥并不稀奇。但互聯網時代,商業變革日新月異,最后的王者不一定是原創力最強的企業,而是最具有集成思維、能夠貼近消費者的企業。比如:谷歌不是最早做搜索的,卻成為搜索巨頭,微軟不是最早做操作系統的,卻獨霸OS天下。所以說,做得早是“然并卵”,看對又做對,才是真霸氣。
正如管理大師德魯克所說:“企業的本質使命是創造并留住客戶”。
“口福+”
客戶需求是什么?其實就是人最“本真或原生”的欲望。對此,紅杉資本創始合伙人沈南鵬說:只要它有“升級”,就意味著存在增量的市場空間。
舉個栗子,幾年前,微信無往不利,用戶使用時長、打開頻率各種“爆表”,微信支付快速增長,支付寶的支付場景受到挑戰,也曾陷入焦慮。
但很快,支付寶在醞釀多年的生活服務領域爆發,查社保公積金、預約掛號、網上辦稅等新功能層出不窮,最終用自己的“多功能”對戰微信的“高粘性”,最新的數據顯示,支付寶月活躍用戶已是6.8億,成為國內僅次于微信的App存在。
按照前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的說法:“去歷史里尋找經驗,把經驗應用于未來,那就是創新的機會。”
所以,當盒馬的坪效(每3.3平米產生的營業額)超過同行3倍時,模式基本跑通,侯毅自然有底氣面向未來,重新定義自己,重建業務邊界。既然支付寶能搞定“支付+”,阿里云能操演“云計算+”,那么盒馬也能玩轉“口福+”。
當然,別以為盒馬的品類擴張是拍腦袋決定的。一直做業務型領導的侯毅不是文人創業的陳年,他非常清楚沒有成熟的供應鏈,盲目擴張品類,只會帶來災難。
所以,盒馬這幾年中一邊快速擴店,一邊也在上溯基地、深耕供應鏈。今年5月中旬,盒馬對外宣布已經拿下了全國500多家農業基地,為盒馬直供生鮮農產品,打掉了中間商,最大程度保證商品品質,甚至親力親深入基地的農產品制定標準,幫助農民把農產品的價值深度開挖。貓山王榴蓮首進中國,盒馬搶下全國首發,也是因為供應鏈的優勢正在不斷體現,直接在馬來西亞包園,拿到一手貨源。
拿賣花來說,阿里幾年前就在幫助云南萬畝花田的種植戶、初級供應商銷售鮮花,集采,干線物流,品種的選擇,早就各種門清。因此盒馬能借力用力,更好地選品并降低運營成本,然后力推超低價的鮮花引爆市場,讓路邊花店層層加價的鮮花失去吸引力。
而在賣藥方面,牽涉到復雜的資質要求,與其苦苦地親力親為,不如找國內最牛的醫藥電商結盟,它有資質和海量藥品,盒馬有渠道和配套效率,兩者有基礎共建、共營,自然能共生、共贏。
另一方面,早年就有人專門做過研究,海外用戶喜歡一個應用解決一個問題,而國內用戶習慣一個應用解決很多問題,所以微信能從社交走向支付,而支付寶能從支付走向生活服務,大眾愿意為“一站式解決方案”買單,也讓盒馬的“口福+”能沿著“購買的便利性”、“心智的顯著性”獲得增長。
一切如《原則》所寫:最重要的事情不是預知未來,而是知道在每個時間點上如何針對可獲得的信息作出合理的回應。合理與回應,才是最大的門檻。
帶“供應鏈”起飛
是的,格局決定命運。創新夠不夠好,就看兩點:第一,有沒有優化客戶的體驗?第二,有沒有提高行業效率?按零售專家鮑躍忠的說法:簡單的變革思維難以奏效,僅在一端變革,成功概率還是很低。
毫無疑問,于盒馬,品類的擴張已經優化了體驗,剩下的關鍵,就看它有沒有提升效率了。
之前,盒馬為了干掉冰箱,打造了龐大的物流體系,這是成本支出的“大頭”,大倉、冷鏈、最后三公里配送,無一不需要巨大的投入,而它們精細顆粒度的管理與配合,也得不斷加碼。特別是為了消費者體驗,30分鐘就要配送到家的超高要求,更須高成本“養成”。
這樣一來,訂單數量、復購率就顯得尤為重要。兩者不斷提升,大倉才能不閑置,冷鏈才能飽和化運作,系統才能有效規劃路徑,讓末端配送員跑一趟送出更多貨品。而擴張品類,多元化經營,正好能讓打磨成熟的供應鏈基礎設施,攤薄各種固定成本。
畢竟,盒馬做“高感性、高即時需求”人群的生意,3年時間從要素儲備期走向大規模落地。這樣的數字化改造下,重構人(顧客)—貨(商品)—場(場景)關系,在達成效率結構的同時,也完成了供應鏈升級。
舉個栗子,揀貨、打包流程別家半小時,盒馬必須做到5分鐘以內,其中的中轉、調撥大大提升了供應鏈管理的層次,IT技術、運營流程、配送員、商品儲備等要素,要高度協同。其中大量的固定成本支出,如果只運營有限的生鮮產品,顯然是殺雞用牛刀,成本居高不下,盈利水平受到限制。
而搭配上鮮花、平價菜、藥品等新品類,用戶可選擇商品增多,搭售、滿減、打折的刺激下,訂單量、復購率上漲,盒馬的運營系統就能更高效率地匹配揀、包、送的流程,也讓存儲、運輸等環節高效循環,以此減少各個節點空轉或低效運轉的可能,獲得整體效率的提升。
如此,分攤到每個訂單上的運營成本就會降低,每個訂單的毛利便會上升,這正是經濟學中說的“規模經濟”。用經營大神王永慶的話說:“你賺到的每一元收入并不是你的利潤,但你節約的每一塊錢,卻全部是你的利潤。”
可見,幾年下來,盒馬在生鮮領域集中優勢兵力,單點突破、做精做深,已具備了相當的規模。這讓它的生態效應開始釋放,內部沉淀下來的用戶、技術、供應鏈管理等要素有了明顯的“溢出效應”,所以,它理應擴張品類,多元化經營,由此,既聚能成勢,俯沖更廣泛的市場,又帶供應鏈起飛,樹立行業效率新標準。
借用《創新者的解答》的說法:足夠好的,就應該放開來做。
反過來,規模經濟的影響下,盒馬80%的平價菜能持續低于叮咚買菜,30%的鮮花也能繼續賣1元/支,藥品長期平價也不是什么問題。而盒區房范圍內的線上賣菜、花店、藥店必須加速轉型了,終歸,商場如戰場,不能走向重生,就是在走向死亡。
可以預言,盒馬的品類擴張還將繼續,只是在品類的選擇和擴張的節奏上,侯毅還要仔細斟酌,順勢而為。而在用戶端,從小鮑魚、貓山王榴蓮,小黃魚、到鮮花、家庭常用藥,不僅帶給用戶的商品越來越豐富,服務也越來越多元,讓用戶更離不開盒馬。
用投資天才杰西·利弗莫爾的話說:“如果你追求的目標恰如其分,那么這一切都會朝你走來,回報你的正確性。”那時是1901年, “不確定即為可能”的華爾街時代,與現在的互聯網時代一樣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