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浙西一個經濟并不發達的小縣城,生活節奏是如此的緩慢,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追求一點不遜色于省城杭州。對餐飲的要求更是讓人十分詫異,這個縣城可以說是一個以“吃”為特色的城市。與此相適應的,這個城市的人們對于如何提高關于吃的服務也是積極耕耘,仿佛在一夜之間,大街小巷就能看到關于美團、餓了么、大眾點評等平臺的身影!
開化小城,你這是開啟了奔跑的模式了么?
然而,熱鬧的背后,似乎隱藏著一些問題。昨晚的一次親身體驗,讓筆者深感,作為夫妻餐飲小店也狂追互聯網+的步伐,這條道走不遠!理由如下:
首先,受城市環境與夫妻店本身特征影響,外賣平臺無助于提高其知名度,更無助于引流。
作為一個小縣城的小店,他自身能存在首先是因為有了固定的客源,這與一二線城市的門店有著極大的區別。一二線城市的門店的固定消費群體其實十分有限,更多的還有流動人口的消費,然后再進行口碑傳播引來新的流動消費群體,而小縣城由于缺乏足夠多的流動人口,所以其消費群體相對固定,能分享的消費市場也是固定的,最后也就決定其發展規模基本恒定,非有特別的創新,小店擴張的可能性極低。那么借助美團、餓了么這些平臺是否就能增加其客源呢?理論上似乎應該是,但實際結果卻并非如此。因為會選擇進行網上消費的群體本身有限,而且其選擇還會被一些相對更加“知名”的店鋪分流,所以最后流量或將被壟斷,反而稀釋了那些知名度相對較低的門店的流量,最后這些門店將面臨線上無客流的局面,淹沒在浩瀚的海洋當中。
其次,平臺外賣增加小店經營負擔,同時降低門店的服務質量個消費體驗,將增加經營成本,還會引發線下客源流失!
就筆者的親身體驗為例,之前到店點一份單上桌的時間基本在5分鐘左右,即使是客人較多的情況下,時間也不會超過8分鐘,而昨晚到店時,到店用餐的顧客不足10人,而且絕大多數人已經在用餐,筆者的單足足等待了13分鐘,幾次有想要放棄的打算,最后還是在多次催促的情況才拿到自己的菜品。這期間有兩個外賣訂單成交,但目測單價是較低的,不超過30元,并且是分兩個平臺完成的。和筆者一同在等待的顧客還有2人。大家都流露出極大的不耐煩。當筆者拿著自己的菜品結賬時,意外發現金額高于以往,老板解釋送外賣的包裝物料比之前貴(筆者也是外帶),原來老板為滿足平臺外賣的需要,改變了外賣包裝物料,并且將這個成本轉嫁到了消費者的身上。這讓筆者深感不爽!當時內心深處就暗下決心,不再光顧。
除了降低線下顧客的消費體驗,引發原有消費者流失外,外賣平臺實際上還增加了夫妻店的負擔。從筆者的觀察來看,在接入外賣平臺以前,生意火爆的夫妻店里的員工(主要為夫妻外加1-2名雇傭員工)都十分忙碌,根本無暇他顧,甚至還經常會導致顧客的等單時間過長而引起部分客人流失。而在接入外賣平臺以后,店內員工數量沒有增加,但工作負荷增加——需要專門關注線上下單,如果不及時關注將導致消費者對該店的美譽度的降低,持續引發對該店的口碑負面傳播,這絕對不是件好事。當然會有讀者講,可以在非用餐時間借助外賣平臺提高成交量。如果將其用在連鎖店或許適用,但夫妻店往往做不到,因為有限的工作人手,還需要必要的休息時間。更重要的是,在一個四五線城市,缺少足夠的非用餐時間的點單需求。
所以,單就這兩點來看,筆者就不看好在縣級(經濟欠發達)市場讓夫妻餐飲店發力平臺外賣。
但是矛盾的是,為何這樣一個吃力不討好的事,還會有這么多的夫妻門店加入呢?原因就在于外賣平臺給予的補貼。不論是美團外賣還是餓了么,為了吸引當地商戶入駐都給予相應的補貼,據業內人士介紹,各大外賣平臺往往在前期為了穩定入駐商戶,保證平臺內容豐滿,都對各商家進行了不間斷補貼,補貼的力度還不小,基本按單計算。所以,這才使得諸多商家不顧及線下消費者的體驗,將更多的精力都放在了外賣平臺上。但是,筆者要說:這是極其危險的!前文已經提到,作為小縣城的小店,本身的顧客群有限,而且積累起來非常不易,如果僅僅因為眼前的補貼而失去了過去花一年甚至幾年積累起來的顧客群,那么接下來他們失去的將會是永遠的生意。因為,線上流量最后仍舊會形成寡頭,連鎖店才是最后的贏家!
而作為外賣平臺,其補貼也不是永不干涸的泉眼,在當前,外賣平臺背后都站著資本,還關乎到其他一些投資協議。而一旦市場競爭進一步白熱化,盈利效果不理想,資本的撤退在所難免,那么外賣平臺又將如何繼續他們的“燒錢大戰”?那些依托平臺補貼存在的夫妻門店,又將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