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行業發展雖然遇到了諸多困境,但零售從業人員的學習交流熱情卻前所未有的高漲。很多零售行業從業人員的關注焦點從以往的毛利等微觀話題過渡到今年動則各類經濟數據出口成章,視野高度在不斷提升,再也不是以往的一畝三分田了。由于零售行業過去很少對宏觀數據進行研究,對于一些數據的過往及代表的意思理解停留于字面上的自我解讀,得出的結論也就各異。那么2015年經濟數據與零售發展又有什么關聯呢?
從2015年經濟數據來看,政府主動去增速成為新亮點,從過分追求GDP轉型到提升民眾幸福指數成為主旋律。2015年GDP增速僅為6.9%,創下新低,盡管外界對于政府做低GDP致使數據失真一直存在疑議,但淡化GDP無疑為政府把精力放在提升民眾幸福度創造了環境。從2008年開始,學者就開始質疑GDP數據被低估,認為2008年GDP至少低估13-16%。2015年政府對2008年GDP進行了修正,隨后把2008年GDP數據上調了約1%,這1%的基數上調使得后面幾年基數都要做高。我們可以看到這幾年政府一直在對內降預期,經常對外釋放出“這是最困難的一年”,以致人們都開始麻木了。但每次經濟數據下滑到一定程度,都會有驚無險的莫名其妙拉高,顯示整體做賬行情愈來愈成熟。跟我們企業做賬一樣,隱藏利潤、以豐補歉。政府追求民眾幸福度就會對民眾長期以來對物價的不滿進行改革,同樣的東西,在海外的價格會比國內低非常多,而民眾的收入卻沒法跟一些海外國家比,這是相當不匹配的。
從2015年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來看,2015年增速為10.6%,繼續下滑,2016年增速很可能降為個位數。社零總額增速的放緩并不表示國內消費的放緩。如服飾價格已經成為強弩之末,一件襯衫從第一年199元,到第二年299元……一直到699,799……,服飾價格雖然還能勉強上漲,但增速已經越來越緩。近年來受快時尚的沖擊,大部分服飾很難再用價格來顯示其品牌身份。2015年像無印良品等企業開始主動降價,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重新制定自己的價格政策,不再盲目把價格做高,避免被市場邊緣化。以往服飾企業入駐百貨+拉高吊牌價的手法已經不能適應市場的玩法。我們可以看到,凡是用這種手法玩的百貨公司這幾年業績急速下滑,除非你的位置確實不錯。很多百貨公司不能看到這種趨勢,一直認為是電商讓其終結,實際上百貨終結者是品類殺手。百貨公司銷售下滑過程中雖然電商在市場上曝光度最大,很多人把電商作為假想敵,但電商平臺一線城市外區域滲透率并不高,大部分消費者仍選擇實體購買。優衣庫、名創優品這些品類殺手的出現,幾乎每到一處都受到消費者熱捧。我們可以看到一些百貨公司在一樓引入品類殺手后,4、5樓服飾呈現加速撤柜狀態。高樓層的服飾品牌無論在知名度還是價格上都直接被品類殺手秒殺,以往它們只是做高吊牌價等待百貨公司滿送活動,現在它們是生活得相當痛苦。引入的品類殺手給予的條件是很苛刻的,真正愿意為百貨公司進貢的中小品牌在引入品類殺手后,越加邊緣化。這就是我們看到的百貨公司越往高層越不景氣,一些百貨公司后來干脆把4樓以上的百貨都撤掉,引入餐飲,還美其名曰創新,引入體驗業態,增加高層人流。由于百貨公司對品類殺手的重視程度不夠,特別是在品類殺手呈現出前所未有的井噴,未來百貨公司的市場份額會呈現出快速下滑。品類殺手則不斷做大市場,面積也從以前的幾百平到現在基本要兩三千平,以后還會更大。在這一輪浪潮中,品類殺手市場份額可能直接超過百貨公司。眾多服飾企業如果不能獨樹一幟,那么跟從市場趨勢,也能生活得不錯,總比被淘汰強。
社零總額并不完全代表私人消費,中國的社零總額包括了政府、軍隊等的采購。如某階段軍隊采購放緩,將會對整個社零總額造成影響。像某些軍事節目動不動就喊中日之間必有一戰、中越之間必有一戰,基本都是吹牛,很多機構都會從社零總額等指標去挖掘蛛絲馬跡,現代戰爭基本不會有什么突發性的,一觸即發都是蓄謀已久。中國政府的整風運動對于社零總額的影響是不得不考慮的權重,私人消費則有很大部分并未納入社零總額,像大家看到的一些奢侈品消費數據等如果都換算進來,跟當期的社消總額經常會出現打架現象。中國的私人消費實際上超過了現有的數據,所以政府未來數據可以根據需要來做賬。
經濟結束高速增長后,對社會各構成的沖擊情況會如何?對標美國結束高增后各構成在衰退周期的表現,首當其沖的是住宅投資,跌幅最大;汽車等耐用品次之;服務業在衰退周期反而呈現出領漲態勢。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美國在這半個多世紀中,原有的服務業巨頭基本被新興服務業巨頭所替代,服務業的逆周期上升并不表示當時的服務業巨頭可以受益。這與我們現階段服務業現狀頗為相似,一些所謂的領頭羊老態龍鐘,受沖擊嚴重,不斷關店,一些名不見經傳的服務業企業卻在逆勢擴張。這個階段體現出思維變革比市場占有率更加重要,越激進變革的,越有利于在衰退周期中占據領先優勢,越保守被淘汰的幾率越大。
- 該帖于 2016/3/12 11:59:00 被修改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