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慧聰網推出“知名電商聯合采購季”活動,包括京東、當當、亞馬遜、1號店等B2C平臺參與其中,采購金額號稱百億,成為最集中的一次電商采購。在B2C電商不斷創造新的交易記錄、不斷開展各項營銷活動的同時,考驗的其實是這些電商的供應鏈,是否能夠源源不斷的提供優質的產品。那么從模式上說起,我們如何評估一家B2C電商的貨物供應能力,這就不可避免的接觸到這些電商的上游到底是什么力量。
自有電商在篩選供應商時,需要付出較多的機會成本,自行審核,自行進貨。如果這些是從各種渠道而來的,則需要更高的成本,若上游的選擇是一個小型相對完全競爭的B2B市場,則篩選范圍會縮小很多,同事完全競爭的結果就是一旦質量較低,價格過高則會被淘汰,所以自有電商可在B2B平臺上找到平均質量較高的產品,從而滿足消費者對于質量的要求。除了獲得質量較高的產品之外,競爭市場的另一優勢就是能讓價格由市場決定,而不是由關系決定,這樣公開的競爭,開放的采購環境能讓價格保持在合理的水平。
早在2012年,阿里巴巴已經開始將其B2B業務與B2C業務逐漸融合,包括賬號的打通,技術部門的共享等,在淘寶后臺也有阿里巴巴供應商的入口。可見作為B2C上游的B2B能為這些電商提供豐富的商品來源,阿里巴巴擁有這樣的上游,其他的電商則難以擁有這樣的上游。
有人說,近80%的電子商務發生在B2B。作為電子商務的一個部分,B2B其實有點老態龍鐘,由于不具備快消品“短、平、快”的特點,也不易吸引眼球,互聯網進程緩慢。做個不恰當的比喻,銀行間的同業拆借市場一直是大頭,也是市場化程度比較高的市場。所以我們的關注點不應該只關注賺吆喝的B2C,而是其背后B2B的發展。這次的集中采購,或者意味著B2B的發展找到了新的發展方向。這個快被眾人遺忘的行業或許會再次迎來新一次變革。
信息來源:B2B平臺taojindi.com
附件下載區: 鼠標左鍵單擊文件進行下載
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