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便利店絆倒加盟路 高門檻讓人難以靠近 100萬元能做什么?
如果加盟便利店的話,可以開一個7-11,或者2個全家便利,或者5個美宜佳便利,假如自己成立公司的話,還可以在重慶開6個羅森便利。

外資品牌便利店每次放出拓展新市場的消息,總是能掀起便利店業界一陣騷動。
不過,最近7-11即將在重慶大施拳腳的新聞,似乎未能激起市場的波瀾,而其一貫以來的高門檻加盟條件,也讓許多投資者難以靠近。
如果說外資便利店因“挑三揀四”高標準難以吸引加盟者,本土便利店幾乎位于“地平線”上的加盟標準卻也受到加盟者“三心二意”的困擾。
不管是內資還是外資便利店,一方面想迅速擴張占領市場,進而減少虧損和培育期,一方面卻因各種原因絆倒在加盟這塊石頭上。
外資開始性急
和當年進軍成都市場的套路一樣,7-11還未進軍重慶市場,就已經放出“擬3年內在重慶開設300家門店”的計劃來“嚇唬”當地競爭對手。
據了解,重慶首批7-11門店約10家,將在今年年底開業,而根據7-11重慶總部的計劃,擬未來3年內在當地開設300家門店,并希望最終可在重慶當地開設1000家左右的7-11門店。
當然,目前重慶惟一一家外資便利店羅森也非等閑之輩,在7-11前腳宣布進入重慶后,重慶羅森后腳就打出了放開加盟的消息,并以比7-11更優惠的加盟條件吸引當地的夫妻店,而這,其實是在羅森經歷了年初以來的關店潮后作出的決定。
“全行業保持20%的關店率。”全家便利事業本部協理朱承鴻坦言,現在競爭壓力非常大,上海便利店毛利都在30%以下。特別是成本持續飆漲壓縮了超商的盈利空間,目前上海店鋪租金是臺灣地區的1.3倍。包括喜士多、7-11、羅森、全家等店家都先后經歷了關店的痛楚,去年全家便利關掉了100多家店。
“便利店是一個規模經濟,而且要突破臨界點。7-11便利店在臺灣曾經連虧7年,從此以后一直盈利。開關店是行業特征,今年我們又新開了100多家店。”朱承鴻說。
在一家外資連鎖業公司從事企劃的王小姐表示,相對于香港、泰國等地的便利店,國內便利店競爭過度,全行業處于一個搶門店、關門店的惡性循環中。
即便關店潮未結束,相比于本土便利店企業,外資便利店似乎更性急,放開加盟的速度越來越快。7-11進入北京7年之后才試探性地放開加盟,而在成都僅僅2年多就已經開了多次加盟說明會,此次還未進入重慶,也放出話來“考慮未來在重慶地區開放加盟”。
而此前,全家、喜士多、好鄰居等便利店早已放開加盟,并開始以各種優惠條件爭搶加盟者。
給一個加盟的理由
“手拿100萬資金,加盟7-11?給我一個加盟的理由。”身在成都的尤友(化名)考察了7-11很長時間,發現目前加盟成都7-11的店鋪只有9家,他還告訴記者,不僅加盟門檻高,而且7-11在成都的加盟店大部分都不盈利。
據了解,7-11在成都去年就放開了加盟,加盟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是“帶店加盟型”,加盟者需要自己找店鋪、裝修、辦理營業執照,7-11提供店鋪運營所需設備,加盟者需支付給7-11總部約28萬余元,包括加盟費、培訓費、開店準備費、保證金與首付貨款。另一種加盟方式門檻稍微低一些,“運營管理型”加盟者需要“首付”26.5萬元,包括加盟費、培訓費以及保證金。加盟者將從7-11現有店鋪中“接盤”經營。
“加盟的店鋪都是那些嚴重虧損的,要么房租特別貴,需要老板親力親為節省人力成本,要么是地段不好、人氣不旺的那些店。”尤友所描述的這類7-11店鋪,正是其第二種加盟類型。
不過,在重慶,羅森便利的加盟模式和7-11在成都類似。
“我們采用的是委托經營加盟的模式,這不同于一般的加盟。”據羅森重慶副總經理楊志浩介紹,在這種模式下,作為加盟店的老板有自主權,但經營和財務依然以羅森公司為主。這些加盟店主要通過原來的自營店轉過來,加盟店的老板可以自主招人并對員工等進行管理,也可以委托羅森方面來做這些業務。
楊志浩表示,結合重慶情況,羅森今年調整優化了加盟方式。過去是羅森經營盈利后轉讓門店加盟,調整后則是新開門店便可授權加盟合作經營。“不過,目前羅森的加盟店僅面向法人開放。也就是說,如果你也想擁有一家羅森便利店,首先得去注冊家公司。”楊志浩補充。
尤友告訴記者,外資品牌的加盟費用和投入普遍比較高。以全家為例,其加盟費用是6萬,而保證金需20萬,最終每月的毛利還得返還50%回總部,加上這些店選址上常位于中心地段,鋪租和人工的壓力也很大。
即便是加盟門檻比較低的港資便利店好鄰居,其2002年進入北京,2004年就已放開加盟,不過目前其200家門店中只有10多家為加盟店。
好鄰居總經理畢震告訴記者,“主要原因跟稅收體制有關,如果個體加盟好鄰居,在銷售終端還需要繳納增值稅,而且在進價方面并沒有太大的優勢,而如果他們自己從新發地批發商品,可能毛利比加盟一個便利店還要高。”
煮熟的鴨子也會飛
相比外資便利店的加盟條件,內資則顯得“低姿態”了很多。
例如目前擁有4000多家門店的美宜佳便利,基本算是靠加盟走出來的比較成功的便利店。
加盟商只需繳納給美宜佳1萬元的加盟費和3萬保證金以及后續的品牌使用費,其他就是自己支付的投資和經營費用了,包括裝修、租金等等的各種費用在內。美宜佳還為加盟商提供包括商品和設備在內的6至8萬的首批貸款。
這樣的話,投資者的加盟投入基本上可以控制在20萬以下,在美宜佳看來,根據店鋪面積和所在區域的不同,最低可以壓縮到12萬。
比美宜佳更低的內資便利店還有很多,成都007便利店便是一例。5000元加盟費就可以使用007的品牌了。
據007總經理高和友介紹,從前年發展到現在,007目前已經拓展了200多家門店,年銷售額近千萬元,在遍地都是便利店的成都,這樣的業績可謂是成功的。
但是讓高和友頭疼的問題也來了:加盟業主賺了錢、學會了管理之后,退出加盟,自己換個牌子重新開店,尤其是那些地理位置好的門店。這樣可以省去加盟費和管理費用,也能更加自主地去其他渠道進貨。據高和友介紹,出現這種情況的概率大概為5%。
其實此前,重慶十分利商行連鎖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李政綱也遇到過此類問題。目前,李政綱公司旗下十分利便利店有90余家,旗下另一品牌十多鋪便利店有30余家。
“十分利便利店曾經歷過冒進擴張的陣痛。”李政綱說,經營連鎖便利店,不能讓“鳥”(加盟門店)喂大就飛了。
李政剛表示,便利店做加盟的致命軟肋是對加盟店的可控性不高。總部往往費盡心力地讓加盟店的“翅膀”硬了,結果加盟門店盈利了,總部卻因投入過高并不賺錢,甚至在虧錢。
很多便利店為了避免出現上述情況,直接拒絕了加盟的擴張方向。此前開放加盟的紅旗連鎖已經逐漸回收了加盟店,而互惠則一開始就標榜只做直營。
在全行業普遍虧損的今天,便利店加盟被置于放大鏡下,問題逐漸凸顯,成為便利店發展的軟肋,而這軟肋如何變得堅硬,成為便利店普遍擴張的一種方式,時間似乎是惟一靠譜的答案。
(中華合作時報·超市周刊 記者:趙曉娟 制圖/張彩貝)